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专家访谈/详情

心脏ICU里的科技温度与人性光

时间:2025-09-02 11:03:22来源:医师报作者:chenhui 阅读: 1253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在心脏重症救治的生死战场上,每一秒都关乎存亡。如今,人工智能正携数据之力闯入这片领域,为早期预警、风险分层与临床决策带来全新可能——但技术之光如何照进现实?人机协作的边界又在哪里?《医师报》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重症中心罗哲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范西真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综合ICU章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ICU师桃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章渭方教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韩芳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ICU张宪芬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ICU龚倩教授,围绕AI的应用前景、全周期救治链条的构建以及那份支撑患者与医者共同前行的“生命韧性”,展开了一场深刻而温暖的对话。

时机与精细化管理,救治成败的生命线

医师报:在心脏重症患者救治中,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罗哲教授:心脏重症患者的病情往往发展迅速、预后较差,若处理不及时后果十分严重,早期识别和及时决策关键。

罗哲教授

对于危重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体外辅助技术的合理使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如ECMO等,如同为患者提供一顶“降落伞”,能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因此,如何把握使用时机至关重要。

心脏重症的治疗主要包括“BMW”三个重要环节:一是B(Begin),即何时启动治疗;二是M(Maintenance),即如何维持患者状态,进行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涉及抗凝、目标血压、容量状态、营养支持、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等多个方面;三是W(Withdrawal),即何时撤除治疗措施。

范西真教授:在心脏重症领域,当前重要挑战之一是人才培养。只有建立完善专业团队,才能为更好的心脏危重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救治,切实改善其预后。

挑战之二是技术的使用。对于心源性休克及重症心衰等危重患者,单靠药物往往难以逆转病情,必须依靠呼吸、循环等机械辅助支持才能为患者争取生机。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新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患者与家属可能因有创操作的风险、费用或对治疗犹豫不决而延误决策;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有时倾向于转诊或等待上级专家协助,却可能错失救治的黄金时间。提升心脏重症救治水平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建立专业化队伍;二是增强公众对心脏重症紧急性的认知,理解及时干预的重要性。只有医患协同、全社会重视,才能真正实现心脏重症救治体系的整体进步。

范西真教授

终末期心衰的医疗与人文双挑战

医师报:在心脏重症患者救治中,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师桃教授:心脏重症疾病发病人群庞大,且伴随老龄化、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因素,已成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

目前,终末期心衰的治疗仍是重大难题。尽管已有从药物、起搏器到心脏移植等多种手段,患者的生存率仍不理想。与此同时,围手术期管理也充满挑战: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安全下手术台,术后还可能并发肺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等问题,影响康复进程。这些未解难题敦促我们持续探索更有效的诊疗策略。

师桃教授

章渭方教授:近年来,心脏领域疾病复杂性显著增加,患者多为高龄,常合并心、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已不再是单一病种。因此,救治需要强有力的专业人才、先进设备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支持。

近二十年来,重症医学科逐渐建立起系统化培训体系,培养出更多专业背景一致的重症医学人才,显著提升了队伍素质。与此同时,技术设备也取得重大进步。

章渭方教授

更重要的是理念上转变:现代心脏重症强调多学科融合及团队协作。医疗目标不再仅限于挽救生命,更关注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例如在ECMO支持下不仅恢复循环,还需尽力保障脑功能清醒。这意味着救治需兼顾“救人”与“救心”,实现从救命到救人的质的飞跃。

龚倩教授:近两年来,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治成为心脏重症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这类患者由于处于疾病终末阶段,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成为我们最关切的两个目标。

目前,终末期心衰尚未引起足够的社会和临床重视。这类患者并不少见。他们中很多非常年轻,如先天性扩心病的患者,不得不反复住院,无法正常学习、工作或组建家庭。

龚倩教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患者展现出非凡的生命热情。我们曾救治一位30岁出头的男性患者,他病情严重,却仍在身体允许时坚持工作,尽管因疾病回避婚恋,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一次隔壁床正在抢救其他危重患者,他不仅没有恐慌,反而异常豁达地安慰我们:“没关系,我明白的。”他们的坚强与坦然,甚至超越了部分医护人员的心理预期,也值得我们深切学习。

终末期心衰患者不仅在医疗上需要更多有效干预,也在人文关怀上亟待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AI闯入心脏重症:是“颠覆”还是“辅助”

医师报:您认为人工智能(AI)在心脏重症的早期预警、风险分层、辅助决策等方面,即将带来哪些革命性的改变?需要注意哪些边界和风险?

范西真教授:AI时代已经到来,积极拥抱这项技术是必然的选择。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心脏重症诊疗中,AI展现出显著优势:它能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综合多元知识、迅速提出诊疗线索,为医生特别是年轻医师提供重要辅助,有效提升诊断效率和决策支持。

然而,AI目前仍处于辅助角色,其输出结果需医生审慎判断。AI系统可能因数据偏差或算法局限产生“幻觉”,提供看似严谨但实际错误的建议。因此,临床实践中必须结合专业经验进行验证与思考,不能盲目采纳。同时,AI应用还涉及法律责任与伦理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规范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推进技术落地的过程中保持警惕。

章淬教授:我院在心脏重症领域较早开展了专科数据库建设。自2000年起,便开始构建心脏围术期专病数据库,迄今已积累超过每年3000例心脏外科手术的数据规模。

章淬教授

依托这一高质量的专病数据资源,我们致力于心脏手术并发症的早期预警与防治研究,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旨在实现并发症的早发现、早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数据应用仍以汇集与分析为主,初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预测功能。

当前,我们正在推进一项医生临床判断与AI判断的对照研究,未来希望AI能成为辅助诊疗的有效工具,使得年轻医生可借助AI增强其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提升诊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注入“生命韧性”,打通ICU救治全链条

医师报:展望未来,如何打通ICU“院前-院内-康复”全链条?

范西真教授:近来,心脏重症患者的全链条救治备受关注。心脏重症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需高度重视前期症状。如原有基础疾病者出现心脏不适、持续胸背痛、急性心衰伴多器官功能异常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切勿延误,以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院内救治阶段,急诊与EICU等科室需快速响应,建立规范化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处理流程。加强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和能力建设,是实现快速诊断和有效处理的关键。

急危重症期过后,康复阶段同样重要。应推行全程化管理,包括院后康复指导与生活方式干预,形成科学的“康复处方”。患者可在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促进功能恢复。

通过从院前、院内到院后的全链条综合管理,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与长期生活质量,实现从救治到康复的全面改善。

章淬教授:心脏重症患者在医院抢救过程中,尤其在ICU内,往往历经生死考验,不仅身体遭受重创,心理上也承受巨大压力。部分患者因治疗需使用机械装置,或接受心脏移植等大型手术,术后仍需长期药物维持和装置调节。如何帮助这类患者不仅活的长,且活的更好,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科于今年6月底开设了重症医学科门诊。依托科室在心脏外科手术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心脏重症患者的术后康复纳入门诊管理范畴。我科深度参与患者最危重阶段的管理,熟悉其病情,在术后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重症医学科门诊目前重点接待心脏康复期患者,提供机械辅助装置的参数调节、药物方案调整、感染预防指导,以及运动与生活方式的科学建议,旨在通过系统、专业的院外支持,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韩芳教授:我们的救治覆盖院前、院内及康复全链条。院前120出诊时,除了专业救治,与家属的充分沟通至关重要。家属的冷静配合能提供关键病史,帮助我们快速评估。

韩芳教授

转入ICU后,家属常因无法探视而焦虑,需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进展,避免冷冰冰的数据,让家属理解重症康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配合。

重症康复应在早期介入。即使带着呼吸机,我们也鼓励患者在稳定时进行床旁康复,如坐起、站立,这对心肺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家属的直观见证和参与能增强理解与信任。

青年心脏重症医生的使命、情怀与担当

医师报: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心脏重症医生,除了技术和知识,您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什么?

韩芳教授:我带年轻医生时,注重从操作、理论到临床思维的手把手教学。这不仅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也促使我不断学习。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唯有始终保持学习,才能跟上疾病谱和新形势的变化。

青年医生应“永葆初心”和“保持好奇心”。没有初心,难以坚守这份职业的使命感;没有好奇心,就失去了持续精进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急诊和重症领域,面对家属沉甸甸的期望和长期守候,医生更需怀有深厚的情怀和同理心,这才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张宪芬教授:对心脏重症医生而言,技术始终是第一位的。心脏重症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更强的“慎独”精神和扎实的临床科研功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每个循环、每次血压变化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技术是利剑,是救治的基础。

张宪芬教授

其次,人文关怀至关重要。这类患者在监护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和恐惧,甚至出现谵妄。医护人员可通过轻声沟通、播放音乐等方式给予他们支持和温暖。医护之间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极为重要。医生不能只将患者视为一个疾病,而应视其为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心脏重症医生常会经历挫败。即使全力救治,有时也难挽回生命。年轻医生尤其需具备心理韧性,学会调整挫败感,这是成长中必须修炼的能力。

从AI辅助诊疗到全周期康复管理,从多学科协作到永不放弃的医者信念,中国心脏重症学科正以科技与人文的双翼,托起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韧性”。


编辑/排版:黄玲玲


责任编辑:陈惠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