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侵袭性诊断技术、各种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各种皮肤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非侵袭诊断手段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
近几年皮肤镜在国内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推广,很多大型医院皮肤科已开展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不仅用于皮肤肿瘤的诊断,对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也很有意义。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是另一种非侵袭性诊断方法,通过光学断面成像的原理,能在细胞水平上无创性地观察皮肤各个层面的变化。与皮肤镜类似,该方法不仅能够诊断肿瘤性皮肤病,相当一部分炎症性皮肤病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也有特征性改变。
皮肤病分子诊断
与免疫学诊断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人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当皮损不典型时,在临床与病理水平上鉴别湿疹与银屑病均有困难。二代测序发现NOS2在湿疹患者皮损中表达,而CCL27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表达。检测二者的表达情况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鉴别湿疹与银屑病,该发现对今后开发靶向治疗药物也很有意义。二代测序对黑色素瘤等疾病也能做到快速诊断。
免疫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免疫学方法已被应用到皮肤病的诊断中,尤其是过敏性皮肤病和感染性皮肤病。已开发出免疫显色法快速诊断皮肤癣菌感染、利什曼病等疾病。
钙荧光白能够与真菌细胞壁几丁质等成分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荧光,从而在显微镜下易于分辨真菌成分。该方法检测真菌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目前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国内临床已经开始应用。
皮肤病学术语更新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教科书之间对皮损的定义有差异,这对皮肤病学教学和同行之间的交流造成障碍。更新的皮肤病学术语于2015年成文,2016年发表在《英国皮肤科学杂志》。确立了13个基本术语,100多个描述性术语。本次更新进一步规范了皮肤病学术语的定义。
皮肤病新病种
2016年国际学术期刊报道了一些新病种,并对一部分已知病种深入探究,新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其认识有了改观。
颗粒状C3皮病 日本学者Hashimoto等描述了20例大疱病患者,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除发现基底膜带C3沉积外,未见其他物质沉积。患者皮肤组织学为见血管炎改变,各种血清学检查未发现自身抗体或自身抗原。患者口服氨苯砜和外用激素治疗有效。
Bier 贫血斑、紫绀伴荨麻疹样皮疹综合征 Bessis报道了4例同时出现Bier贫血斑、紫绀、荨麻疹样皮疹的患儿,年龄3月至19岁。皮疹发生于下肢,表现为多发性不规则白斑,站立时下肢出现明显的紫绀,随后出现红色至橘黄色丘疹或斑块,分布于原白斑处。平卧后几分钟内皮疹迅速消退。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及间质内见散在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甲乳头瘤病 甲乳头瘤病是甲床和远端甲母质的一种良性肿瘤。该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因临床特征性不明显,容易和其他甲病相混淆;再加上临床不够重视,检查不够深入,报道较少。Tosti等总结了47例病理证实了的甲乳头瘤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纵行红甲、纵行白甲、纵行黑甲和甲下裂片状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