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8-03 总第51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8-03 总第511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1期

发布时间:2017-08-03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如何实现从“破冰”到登陆?

发布时间:2017-08-03来源:《医师报》作者:张广有  阅读: 185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奖。屠呦呦摘得诺奖,在带给国人骄傲的同时,也引发更多的期望和思考:屠呦呦之后,谁将托起下一个中国诺奖之梦?为此,在2017·第四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简称“诺奖峰会”)来临之际,《医师报》记者专访了大会组委会主任、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他大胆预言:在屠呦呦诺奖“破冰”之后,未来5~10年,中国医学领域的诺奖获得者将会络绎不绝地登上领奖台。那么,中国诺奖之梦将如何实现从“破冰”到登陆的强国之梦?我们一起来聆听赵平教授分享的答案。


blob.png


创造机缘才能跨过诺奖的一步之遥

如果灰姑娘不参加舞会,就没有被王子选中的机会。我们要为灰姑娘创造参加舞会的条件。我乐观估计,5~10年内中国人获得诺奖将常态化。

——赵平

很多人乐观地说,中国医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诺奖的水平,距离获得诺奖只剩下一步之遥。对此,赵平教授指出,实际上跨越这一步可能需要10年甚至一个世纪。例如,日本在实现诺奖常态化之前,曾经历了一个诺奖零星化阶段,从1949年到1987年,平均约10年才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那么,从屠呦呦诺奖破冰之旅开始,我们如何实现登陆诺贝尔讲台的战略?

中国奥运会实现0的突破后抢占奥运讲台是非常成功的。要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和积聚获奖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举办诺奖峰会和评选‘诺奖之星’的重要目的。我们希望以此来创造更多的机缘。”

赵平教授认为,对于中国未来的诺奖获得者来说,他们可能最缺的是机缘。因为仅仅做好临床科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申请诺奖的机会,展示研究成果并获得诺奖评委认同的机会,这很关键。

赵平教授幽默地说:“如果灰姑娘不参加舞会,就没有被王子选中的机会。我们要为灰姑娘创造参加舞会的条件。举办诺奖峰会和评选‘诺奖之星’,就是为了让中国医学领域的‘灰姑娘’们走上诺奖的舞台,近距离了解诺奖获得者的成功经验,也让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同行知晓中国的研究成果。我乐观估计:5~10年后中国人得诺奖将常态化。”



医学不是炫耀而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

炫耀我们发现多少基因毫无意义,目前很多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小于40%,患者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我们不应该骄傲,要知道比获奖更重要的是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赵平

赵平教授介绍:“本届诺奖峰会的主题是‘科学:事实与虚构的博弈’,实际上肿瘤领域这样的博弈太多了。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信誓旦旦地宣布在任期内攻克肿瘤。事实上,奥巴马有足够的激情,却缺少必要的科学理念。奥巴马预想,我们已经能看到攻克癌症的曙光,但是太阳的光射到地球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众所周知,肿瘤是基因病,根源是基因突变。精准医疗本质就是找出疾病的突变基因并进行精准治疗。该假设从理论上看没有问题,但是科学家现在认识的基因只占人体的3%。换句话说,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能看到数不尽的星星,但这些数不尽的星星只是整个宇宙中微不足道的1个点。因此,赵平教授强调:“炫耀我们发现多少基因毫无意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很多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小于40%,患者5年生存率并不理想。因此,我们不应该骄傲,应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发病机制,研究突变的基因,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要知道最伟大的事业是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不是获得什么名誉和地位。”

有人问,现在的诺奖成果多是基础研究,从基因层面去探索疾病机制,这与临床医生有什么关系?赵平教授回应道:“基因是科学家的领域,用基因治病是医生的领域。如果两者不能融合,都将一事无成。”因此,他希望诺奖峰会不仅仅是为了让外国的科学家、诺奖获得者来中国露露脸,最重要的是要从他们的成功中学习成功的秘诀,让他们的今天成为我们的明天。诺奖峰会的目的是搭建一座桥梁,让中国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免于徘徊在河边,帮助他们与世界顶尖机构建立合作的渠道,让中国更快地站到世界的最前沿。我们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我们科技的进步与飞跃必将让世界再一次为之惊叹。

赵平教授指出,并不是工作出色,科研成果多就能获得诺奖,诺奖的评选标准是:“成果必须对整个科学界、医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改变科学或医学的进程。所以,机缘不是偶然,不是撞大运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才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荣誉。

为了发现具有诺奖潜力的优秀人才,并与诺奖获得者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赵平教授倡议成立“诺奖之星”评选机构,每年选送“诺奖之星”到诺奖获得者所在的研究机构进行访问交流,近距离了解国外的诺奖获得者如何开展科研,什么样的科研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据悉,今年5月份,2016年“诺奖之星”获得者之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被推荐到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教授和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教授等诺奖获得者的所在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最后,赵平教授呼吁:“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行,那我们就用分子水平的技术手段去研究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突破解决‘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诺奖将向你招手!”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