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建立,到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成立,再到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的搭建,及各项国家风湿病研究项目的开展,至今已走过九个年头。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已成功建立中国风湿病大数据,实现了当年的承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模式。”7月21日,在2017中国风湿病信息论坛及第七届CSTAR论坛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说。
本届论坛聚焦风湿疾病诊治工作,就风湿基础疾病和罕见病的达标治疗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邀请了国内外风湿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围绕临床科研和实验室检测中的热点问题、创新方法作了专题报告。
大会主席报告
CRDC & CSTAR:
为我国风湿病真实世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会主席曾小峰教授展示了CRDC的队列研究数据和现阶段成果并表示,未来将充分整合利用风湿病大数据,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实现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在风湿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
CSTAR
曾教授介绍,这些年来,通过CSTAR注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通过研究发现了中国SLE与欧美SLE的临床特征差异。56.1%血液系统受累(欧洲为18.2%);47.4%肾脏病变(欧洲为27.9%,美国为55.9%);4.8%神经系统受累(欧洲为19.4%);4.2%出现肺间质病变。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十三五”精准医学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常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队列及预后研究,这些研究将极大地提升我国SLE的诊疗水平。
CRIP
曾教授表示,CRDC于2013年开始搭建CRIP平台,依靠覆盖全国的顶尖风湿病专家团队和高效务实的IT支撑团队,依托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全面丰富的风湿病临床病历数据,CRIP初步搭建起了现代化风湿病大数据平台。CRIP现有注册中心864家、注册医生数2581、患者数55 519、病历数88 985、CRDC生物样本库分中心60个、注册样本总数36 021,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风湿病生物样本库。
以CRIP大数据为基础已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发现问题,指引医学实践方向。如通过对发病年龄和确诊年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SLE较国外确诊时间晚1年,白塞病晚6年等,提醒风湿病早诊早治的推广。
CREDIT
CRDC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CREDIT汇同CRDC以“关爱身边的类风湿患者”为理念,开展和落实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达标率和长期随访率,如通过积极参与“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学科建设及开展巡讲、走基层活动,落实以市带县工作,壮大基层风湿科医生队伍;通过召开风湿领域各种学术会议并与CRDC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公众对风湿免疫病的认识以及风湿病患者的健康意识。
截至今年7月13日,参与中心168家,参与医生421人,注册患者11 259人,距离“千家医院、万名医生、百万患者”的目标更近了一步。与此同时,利用这些大数据,目前已开展了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用药情况、并发症等多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相信对规范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行为、改善此类患者预后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