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2-12 总第39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2-12 总第394期
返回上层

总第394期

发布时间:2015-02-12

2015春节特刊

标题导航

创新是积累后的必然

发布时间:2015-02-12来源:《医师报》作者:王雅萍  阅读: 69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2014年,两项关于H7N9感染的重大研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李兰娟院士团队确定,H7N9患者两肺变白肺的原因为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增加,《柳叶刀》刊登了该研究结果。随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其又针对H7N9感染的发病规律、临床特征、演变情况进行总结,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3年,面对H7N9的突袭和高病死率,国内临床医生束手无策。与此同时,李院士团队马上开始对H7N9感染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收获颇丰。对于细胞因子风暴,国内外药物均疗效甚微。

“面对一位位重症人感染H7N9患者送入浙大一院,“白肺”、“呼吸衰竭”生命垂危的病患怎么办?”李院士总结治疗“SARS”的经验,想起自己的“看家本领”人工肝。于是,大胆使用人工肝联合人工膜肺的治疗手段运用于重症人感染H7N9患者。24 h不间断人工肝治疗,细胞因子风暴的指数呈现一道道向下的彩虹抛物线,进而宣告此举成功。“创新看似偶然,这老树开新花的举措,却是积累后的必然。”自此,H7N9感染情况在我国得以控制。

“做研究,就是为了救治患者。这是根本。”李院士告诉记者,好的研究一定要从临床需求出发,最终能再应用于临床。

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李院士告诉记者,记得有位患者虽然度过了急性期,但人工膜肺用了2周,还迟迟不能撤下。之前从来没有患者使用人工膜肺超过2周。“这时,出现了许多声音,花这么大价钱救治H7N9患者有没有价值?救活后生命质量如何?医务人员内心也开始纠结,压力很大。”李院士认真地告诉记者,“我在查房时就和工作人员讲,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生命是无价的,大家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李院士一锤定音,让所有医护工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3周后,患者成功撤下人工膜肺。当患者会说谢谢时,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收到不仅仅是创立3周使用人工膜肺的经验值,更是一个医者的骄傲!”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H7N9禽流感疫苗有望在2015年上市。

“H7N9是新型禽流感病毒,如何建立敏感的动物模型来客观评价疫苗种子株的安全性?经与国内外流感专家及WHO多次讨论,最终确定用雪貂作为疫苗种子株安评的模型动物,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价。”李院士介绍,安全评估结果显示,其团队自主研发的H7N9禽流感疫苗种子株完全符合WHO和国家药典的相关要求,可以提供给疫苗生产企业进行生产。“而且,通过我们连续的检测发现,到目前为止,H7N9病毒尚未发生变异,因而我们研发的疫苗应该仍然有效。”

采访快结束时,李院士还回忆起自己的一段有趣经历:“那段时间,我常坐飞机到各地开会。有一次在飞机上,刚好到了吃饭时间,工作人员送来两种餐,一种是鸡肉饭,一种是牛肉饭。一名工作人员走到我这里的时候和我说,刚有位乘客埋怨,‘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给大家吃鸡肉饭!’我听后就笑了,赶忙说,那我吃吧!熟了的鸡肉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