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古至今,探索一直被视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诚然,探索可点燃智慧的火花、成功的喜悦。正是对胃癌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起重要作用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单个候选基因,到信号通路上的多个基因,进行多层面分析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锦飞教授课题组在2014年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DNA修复基因APE1 T1349G TG/GG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ANRIL研究等,其结果在《Oncotarget》等著名杂志发表,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上展示,获得国际认可和关注。
“胃癌是复杂的疾病,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并不断寻求新的个性化诊疗方案。“陈锦飞说:“我们课题组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发现DNA修复基因APE1 T1349G TG/GG基因型与国人的胃癌发病相关,TG/GG基因型患者更易患弥漫型、平坦型胃癌,并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ROS代谢相关基因SOD2 rs4880 CT+CC基因型与高淋巴结转移率相关,而GSTP1 rs1695 GA +GG基因型与肿瘤的体积大小相关;DNA修复相关蛋白基因ERCC2 rs13181TG/GG基因型较TT基因型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肿瘤直径≤5 cm、非贲门处肿瘤及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为显著。”
陈锦飞介绍,课题组发现在中国人群中,髓鞘转录因子MYT1L基因rs17039396 GG基因型的贲门癌患者较GA基因型生存期更短,凋亡相关调节因子CASP8 26526N ins/ins基因型患者死亡率增加,而rs10505477 GG基因型预后较好;弥漫型胃癌患者MAP3K1基因rs889312 AC基因型死亡率更高,而TOX3基因rs3803662 CT/TT基因型则具有更好预后;孤儿核受体基因NR5A2 rs3790843 和rs3790844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直径>5 cm的女性患者的生存期相关,而E-cadherin(CDH1)基因的-160C>A多态性与亚洲人群的胃癌易感性相关,与欧美人群无关。
通过对胃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抑癌基因HINT1表达水平的检测,课题组发现,胃癌组织HINT1基因的蛋白表达较癌旁组织降低,与HINT1基因启动子序列过甲基化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学试验显示,HINT1基因表达的下调与肿瘤细胞低分化及幽门螺杆菌/EB病毒感染有关,提示HINT1基因表达下调的肿瘤具有更差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他们继而检测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达水平,发现胃癌组织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水平上调,DNMT1与DNMT3A的共同表达更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通过研究长链非编码RNA及其信号通路,课题组亦发现一些影响胃癌预后的因子。H19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其表达量与预后呈负相关;ANRIL通过表观遗传改变沉默miR-99a/miR-449a,继而促进肿瘤生长。这些长链非编码RNA,既可作为临床提示预后的指标,又可为胃癌的分子生物治疗提供新潜在靶点。
踏上2015新征程,陈锦飞定位课题组的科研方向:继续在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个性化诊疗标志物筛选及胃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探索,为揭示胃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策略寻求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