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02-12 总第39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02-12 总第394期
返回上层

总第394期

发布时间:2015-02-12

2015春节特刊

标题导航

不服输 踏实向前

发布时间:2015-02-12来源:《医师报》作者:李玉梅  阅读: 60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在旁人看来,2014可谓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课题组丰收的一年:单倍型移植供者“优化选择法则”相关研究入选《血液》(Blood)杂志封面焦点文章,口服砷剂和维甲酸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成果荣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有3项研究以口头报告展示……对此,黄晓军谦虚地说:“这让我们坚信2014年工作方向是正确的。”

谈及科研中存在的困难,黄晓军表示,在不同阶段研究者会面临不同困难,如何解决当前临床问题是摆在面前的常见难题,应不服输、踏实向前。

黄晓军举例:骨髓移植本质是细胞治疗,好处是可通过细胞杀肿瘤,但过程中会杀伤自身的正常细胞,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肿瘤,二者并存,如何将其分开是移植领域长期未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针对这个科学问题,课题组做了十多年的工作,先是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免疫耐受,使细胞成分、功能改变,降低了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而抗白血病疗效并未减弱;之后发现,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能进一步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且对T细胞功能没有太大影响,临床证实不影响抗白血病疗效。由于它安全,因此可对难治复发患者进行预防。另外,可根据生物标志物找出复发患者进行干预,或筛选出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的人群进行治疗,这实际上是解决了临床上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抗白血病的治疗分层。

作为课题组的掌舵者,黄晓军不仅引领团队的发展方向,也是团队成员成长的背后支持者。课题组成员孔圆介绍,“黄老师特别注重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投入了很多精力在中青年医师培养上。比如‘风雨无阻’地召开每周科研例会,指导科研课题设计、督导临床试验进展等。也正是因为从科研项目立题、试验设计,甚至到起题目、修改文章等细节,黄老师都会斟酌并给予指导,亲自花很多时间来帮助年轻人成长,使得整个团队不断发展、进步,而近年课题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率提升就是很好的体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孔圆认为,黄晓军是一个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睿智的研究者,对于自己纠结很久的科研问题,黄晓军的建议常使她茅塞顿开。2014年初夏,她的一项白血病干细胞研究在《白血病》(Leukemia)发表,当她觉得可收工大吉时,黄晓军却给她提出了新挑战:动物实验鉴定出的白血病干细胞能否向临床应用转化?能否作为新生物学标志物指导移植患者的预后分层?孔圆的研究假设是:移植可逆转具有白血病干细胞表型患者的预后,因此两组患者应无明显预后差异。但是,病例分析却得出了与研究假设截然相反的结果,两组预后有明显差异。对此,孔圆觉得很沮丧,并如实向黄晓军做了汇报。而黄晓军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结果,他解释说:“两组差异明显,移植不能逆转白血病干细胞表型患者的预后,更支持白血病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孔圆颇受启发。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上,审稿人评述:“该研究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具有白血病干细胞表型患者的预后提出了挑战。”

展望2015,黄晓军表示,会沿2014延伸的方向踏实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