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新版《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预防指南》,首次描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的CHANCE研究结果,并在抗血小板药治疗物临床推荐中将该结果单独作为新的临床推荐意见。
对于国内神经领域的临床研究,王拥军教授一直有自己的想法:“纵观美国历年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高级别推荐多来自大样本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而中国这样的临床研究则少得可怜。我们目前采用的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治疗措施几乎都来自国外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
在我国,真正国产的原研药物和原研医疗设备或器械的临床研究较少。我国企业习惯于仿制国外药物和医疗器械,即使获益少,也不愿意自己投入资金进行原创研究。
“这与原研药物和医疗器械本身需要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投入大、周期长、失败率高有很大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体制亟待改革。”
“科研体制亟待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原研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科研人员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从验证国外药物有效和安全性,转向国产原研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王教授告诉记者,“一旦这类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使指南中越来越多的高级别临床证据来自中国临床研究,更重要的是,这将会为我国医疗产业带来巨大收入,进而能投入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国产原研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形成良性循环。惟有如此,我国神经病学专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学术的声音。”
采访中,王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卒中预防研究的新成果。
随着脑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脑小血管病相对于脑大、中血管病患病率更高,且对患者脑功能也会有较大影响,可能致认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情感障碍,并可能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脑白质疏松和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指标。王拥军团队在《卒中和脑血管疾病杂志》上发表了两项研究发现,发病7 d内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和脑微出血患病率分别为94.6%和23.3%。
高龄、舒张压升高、入院时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3分、存在陈旧性腔梗和小动脉闭塞类型的缺血性卒中,与脑白质疏松程度较重相关。而既往有脑出血史、存在陈旧性腔梗或严重脑白质疏松是脑叶和基底节区微出血的共同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较高仅与基底节区微出血相关,而高龄仅与脑叶微出血相关。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和微出血的患病率很高,高血压是脑白质疏松和基底节区微出血共同的危险因素。”王教授表示,“严格控压不但对预防脑大血管病有重要意义,对于预防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