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标准;12月,该标准正式实施”。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魏来教授在回忆自己的2014年中告诉记者,“该标准集中了国内大多肝病工作者的贡献,经过起草、3次书面征求意见和3次会议征求意见,最终于2014年年底生效。”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去起草这样一个卫生行业标准时,魏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耐心地向记者讲述了其诞生的过程。
“标准是完全根据丙型肝炎的特点和我国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编写的。”他介绍,2014年,WHO发布了首部《丙型肝炎筛查、关爱和治疗指南》,和既往指南的要求相比,该指南特别提出了筛查的要求。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往往隐匿,很多感染者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在疾病发展到后期,甚至发生肝硬化时,才出现相关临床表现而到医院就诊。”魏教授告诉记者,一旦到了这个时候,治疗就相对困难,耐受性差,有效率低,“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关键。”
魏教授介绍,目前,美国主要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约45~65岁)进行强制性筛查。
“我国的感染高发人群也是这个年龄段。”魏教授转而表示,“但是,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执行全体人口层面筛查,既难操作,也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在医院内实施《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标准相对便于操作。”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医院的透析、手术等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且在医院实施筛查也便于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医护的意外暴露。
魏教授感慨,在过去的几年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不仅牵头建立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丙型肝炎的筛查和管理》,还完成了对我国大陆丙型肝炎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且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建立了丙型肝炎虚拟社区等。
魏教授介绍,自2010年开始,全国28家大学医院联合,按照每个行政区的人口数计算其所占总人口百分比,然后按此百分比将预计纳入研究的1000例患者分配至各医院。在各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完成患者入组。结果提示,全球开放和旅游正在改变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另一个有意义的地方是,基因1型和基因2型,这些传统的基因型的感染主要因素还是以接受输血为主,而新增的基因3型和6型则主要和静脉用药共用注射器、美容纹身相关。”魏教授表示,“这提醒我们,在2015年的工作中,一方面需对新的流行病学因素进行预防,另一方面则是新的感染人群为抗病毒治疗所带来的新思考。”
最后,魏教授还向记者介绍了最新上线的丙型肝炎虚拟社区,“最近上线的丙型肝炎虚拟社区,可以帮助任何丙型肝炎患者,通过手机或家庭计算机输入自己的病历、化验及检查结果等各种医疗记录,随后,后台可自动生成动态变化、预后、治疗效果预测及不良反应预警。与此同时,后台还会帮助患者确定对应的医生,实现对患者的全程专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