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如攀山一样,这中间的辛苦,唯有攀登者清楚;同样如同攀登者可将壮观风景尽收眼底一般,唯有研究者才能收获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就在2014年圣诞前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课题组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即蕴藏着课题组成员5年辛勤汗水的科研成果-“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能明显地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荣登《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其意味着课题组的工作再次被国际认可。曾在2013年,该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展现,并入选“Best of ASCO”优秀论文。在2014版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以该研究结果为参考新增了相关内容。“基于该成果,对所有肿瘤伴乙肝患者的治疗均可借鉴,其他肝炎合并肿瘤的治疗也可效仿。”这让林桐榆颇感欣慰。
问及科研中的最大困难,林桐榆说:“找到问题,而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困难的。”
“做科研需找到一个突破口。”为何选择乙肝合并淋巴瘤作为突破口?林桐榆介绍,全球约3~5亿人感染HBV,而中国是乙肝大国,感染者超过1亿;而乙肝合并其他疾病如肿瘤亦不在少数(乙肝合并淋巴瘤者占淋巴瘤发病人群的15%~30%),治疗则会越加困难。对于淋巴瘤伴乙肝患者,常出现“治疗淋巴瘤,乙肝爆发;治疗乙肝,淋巴瘤又复发”的难题,如何同时治疗这两种病,临床医生不能仅按普通肿瘤或乙肝治疗;鉴于很多肿瘤患者同时伴有乙肝、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对其治疗必须采取个体化策略。面对淋巴瘤伴乙肝,究竟如何做突破?临床实践观察到,给予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许多患者出现乙肝爆发,以致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更加困难。最典型的就是B细胞淋巴瘤,用利妥昔单抗之后,B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进而引起乙肝爆发。假如在这个点上突破的话,对合并乙肝患者的治疗会有重要意义。
“做科研需多方协作与支持,搭建和谐科研平台。”林桐榆举例:前述项研究有中国南方肿瘤临床协作组织(CSWOG)的10家中心,传染病、肝病、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由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资助。林桐榆说:“每位患者可能不是患有单一疾病,我的一位患者罹患淋巴瘤,同时还有乙肝、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我不能因自己是肿瘤科大夫,就只治疗肿瘤,忽视其他疾病,而应给予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必须多方配合。”
挥手作别2014,满怀热情迎接2015。“临床上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学科的诊疗,竭力让患者获益最大;科研上搭建协作平台,将基础、转化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架起实验室与病床的‘桥梁’,使优秀科研成果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服务患者,这是我们多年坚持的、也是今年将继续做的工作。”林桐榆说:“医乃仁术,学无止境。在医学之路上,我们会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