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在大会现场公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31所医院为人文爱心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等36个科室为人文爱心科室、卢世璧等50名医师为“白求恩式好医生”,刘京等284名医师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获得者,并由出席大会的大家、领导一一为他们颁奖。
“没想到医学人文的大会能够开展成这样的规模,没想到有这么多院士来参加,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热情的参会者!”
9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用三个“没想到”赞叹首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的召开。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10位院士、1000余参会代表齐聚北京京西宾馆,共襄此次主题为“健康中国和医学人文建设”的大会。
大会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召开,“大健康”战略为我国健康事业规划了宏伟蓝图,也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人员队伍,不仅要有更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有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因此,医学人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召开这次会议更具有当下特殊的时代意义。
大会围绕“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建设”的主题,就医学人文建设展开多角度、多形式的经验交流和人文对话,内容丰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大会报告阶段呈现了主题为《整合医学与人文》《传统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精彩报告,讲者妙语如珠,听众反响热烈。
与此同时,大会特设了百年名院论坛、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白求恩精神论坛、医学新青年论坛等8个平行论坛,更是精彩纷呈。另外,大会还举办了医界绘画、摄影、书法优秀作品展、医学人文优秀论文展、百年名院历史文化图片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引领行业人文生态改善,缓和紧张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正如张雁灵会长倡议——我们不能“为医学而医学”,也不是“为人文而人文”。通过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走出来,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面向患者。实现医生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让医学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学。
大家谈
韩启德 现今的医学真的是以人为本吗?
医学发展以患者健康为方向
现今的医学真的是以人为本吗?还是以资本为导向?医学在为哪些人服务?这涉及到医学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
医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明确的,即为患者健康服务。但目前医学技术不尽然是在为大多数人服务。很多是以资本为导向,在为少数人服务。
前段时间,美国FDA批准了诺华公司的CAR-T上市,用于治疗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步定价为47.5万美元。但药物在临床阶段只观察了六十几个患者,观察期1年。如此的药物应得到推广吗?而FDA批准此药物上市背后的含义也值得我们探讨。
最近,国家谈判通过了十几种靶向药物,药物价格下降了60%~70%,但是降价的代价是进入医保。医保有没有计算过,能不能承担这些费用?靶向药物的作用是肯定的,可延长生存期,患者需要它,但它并不能治愈疾病。那么靶向药物应放在基本医疗和人民健康的什么位置?
医学服务以人民群众为导向
众多周知,罕见病的发病率极低,而只有5%左右的罕见病患者有药可医,但价格昂贵。那药物用还是不用?患者家庭可否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因此,有人呼吁应把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但我们需要思考,国家能否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有人呼吁,出于对生命的保护,罕见病应得到救治,因此国家应该承担医疗费用。但是,作为发病率小于万分之几的疾病,罕见病救治问题涉及医学伦理的思考,当然也涉及医学人文的思考。
我国的医学指南体现了科学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技术应求真,而以人为本的求善思想则应结合中国国情。处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医疗服务也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我们应当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不是以资本金融为导向。目前有很多科学的发展受到资本的驱动,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许嘉璐 对“物”理解越深入 距离“心”就越远!
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开始有意地、逐渐系统化地对主、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人类最初是把对客观事物(他人、环境、宇宙中所有的“物”)和主观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心”)混合在一起,或者说是当作一个事物来认识的。
这一阶段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希腊古典哲学、中国的《老子》《周易》、五行学说中和原始佛教的经典中,以及藏传佛教的寺庙文化里,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物”一并分析、论述的状况。
大约自17世纪中叶起,对主客观(物与心)的关注和研究开始分道扬镳,随后出现的工业化浪潮则更加固了双方的阵地和基础,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中华文化势将成为全球医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先行者”
工业化时代对客观世界敲骨吸髓的利用,最根本的动力在于超过所需的享受和无限度的利润,这才是当今世界混乱、危险丛生的主要动因;脱离了对高尚之心的崇拜敬畏,“技术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但是“物极必反”。
对“物”的重视,包括对满足自身感官欲望的重视,既相应地淹没了、抛弃了对于“人”来说更为重要的一面即“心”灵的追求。其实,对“心”的研究,亦即对于自性和社会之心的拷问,也是在追求真理。大家应一起来开掘科学中的人文元素,特别是民族哲学的精华,回归古代哲人的智慧之海。
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将与人文科学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中华文化、东方智慧,势将在全球成为先行者。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华文化对宇宙和人体关系的整体观、“民(人)为本”“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变动不居的辩证观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正与“心”“物”的实际情况相合。另一方面,上述中华文化的特色在以儒、释、道为主干的民族古老文化中,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在浩如烟海的文献文物中,也在中国医学的宝库里,处处可见,信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