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9-14 总第51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9-14 总第517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7期

发布时间:2017-09-14

呼吸

标题导航

“中国日”闪亮登陆欧洲呼吸学会年会

发布时间:2017-09-14来源:《医师报》作者:姚欣 杨冬 张静 吴司南  阅读: 66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9月9 ~13日,2017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在意大利米兰召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呼吸领域专业会议,是汇集了来自各个领域呼吸医学专业人士的国际盛会。会议期间,ERS/CTS中国专场2017闪亮开场,聚焦呼吸医学的最新前沿,由中国和欧洲的顶尖专家们带来最新呼吸领域重要进展。

钟南山  长期维持治疗有利于慢阻肺早期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由于空气污染等日益严重,慢阻肺的患病率还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介绍了慢阻肺长期维持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首先,钟南山院士指出,对于长期维持治疗的疗效评价,终点指标(即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恶化)比肺功能指标的价值更大。

其次,慢阻肺早期阶段的维持治疗存在被忽视的现象,钟院士指出,治疗前移将是慢阻肺防控的突破口。我国大约70%的慢阻肺患者为处于早期(肺功能1~2级)。对于早期阶段慢阻肺的维持治疗目前所知甚少,因为绝大部分临床研究的入选人群均为中重度慢阻肺。

9月7日,钟南山院士团队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指出胆碱能受体特异阻滞剂塞托溴氨治疗2年后,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第1秒最大呼气容量(FEV1)明显改善。因此,长期维持治疗对慢阻肺早期阶段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气流受限状态。

第三,钟院士盘点了中重度阶段慢阻肺维持治疗的已有证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树立了吸入治疗在慢阻肺维持治疗中的地位。最新一代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抗胆碱能药(LAMA)联合用药效果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LABA/LAMA效果相当甚至可能更好。三联药物治疗效果较二联治疗(ICS+LABA)更好,但是和LABA+LAMA比较还需进一步研究。

最后,钟南山院士指出,一个理想的组合方案应该包括抗气道炎症药物(如罗氟斯特)和支气管扩张剂,不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组合取决于个体化评估患者。

陈荣昌  我国无创通气应用日趋成熟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回顾了上个世纪90年代始,我国在无创通气临床应用与研究的重要历程,报告了我国在该领域所获得的研究进展。

陈昌荣教授介绍,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面罩通气在无创通气中应用,提出死腔效应影响了CO2清除,为呼气压(EPAP)设置不能低于4 cmH2O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还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采用的钮氏无创通气面罩,其具备更小的死腔,更加适合中国人脸型,具有更加稳固并可使用胃管的优点。

BiPAP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AECOPD)所致呼吸衰竭,可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严重CO2潴留患者,也是非常有效。陈教授指出,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治疗AE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有效策略。

陈教授介绍了我国采用NPPV治疗重症SARS经验,并指出NPPV能够改善呼吸困难和氧合,并总结出其相关应用指征。全国无创通气协作组开展的相关研究结果,包括早期应用NPPV治疗AECOPD,明确了AECOPD无创通气的早期切入点。陈教授表示,NPPV能够改善症状及血气,降低插管需要。同时,对于pH>7.25和PaCO2>45 mmHg的AECOPD患者使用NPPV是安全的。肺感染控制窗可以作为早拔管、行NPPV序贯治疗的指征,应用此策略可降低气管插管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及病死率。  

此外,陈荣昌教授还向大会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重要研究及展望。目前,我国开展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干预肺炎所致ARDS的全国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前瞻对照研究,以探讨NPPV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有效性与安全性、NPPV方法学、无创向有创通气转换指征、无创通气成败预测指标以及相关死亡危险因素。并初步报告了家庭应用内置监测软件的无创通气,对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

王辰  形成合力  迎战慢性气道疾病防控

 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指出,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考虑到我国严重的吸烟、空气污染以及老龄化现象,未来我国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可能愈发严峻。

 王辰院士表示,与其严重的疾病负担相比,我国慢性气道疾病的管理与诊疗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公众重视程度及知晓率极低,疾病预防、筛查与长期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临床诊疗不规范现象严重,基层医生疾病诊疗意识与能力严重不足等方面。

近一年来,在呼吸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慢性气道疾病防控的利好政策。除国家政策推动外,王院士表示,呼吸领域同仁也采取了系列行动,推动我国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首先,针对吸烟这一慢性气道疾病最为重要的病因,力求通过控烟工作的有效推进减少慢性气道疾病的严重负担。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慢阻肺、哮喘等重要慢性气道疾病症状、风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的认识水平。

在慢性气道疾病防诊治研究方面,2016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共有13项针对慢性气道疾病防诊治的项目,涉及慢性气道疾病专病队列、慢阻肺及哮喘的精准医学诊疗、慢阻肺病因及发病机制、慢阻肺急性发作及慢阻肺共病诊疗等关键研究领域,其立项数量及资助金额达到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量齐观的程度。王院士指出,这些项目有望迅速转化为疾病防治实践的研究成果。

王辰院士表示,上述系列工作的共同开展,将有望形成合力,有力推动我国慢性气道疾病防治工作。而作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5的大国,以及全球慢性气道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水平的显著提升,亦必将对全球慢性气道疾病防控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blob.png

 

大会花絮

在ERS/CTS中国专场2017举行的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四个城市的中国分会场,呼吸学科的医生也通过观看现场直播的方式,聆听了ERS/CTS中国专场的精彩演讲。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