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春节假期刚过,节前遭受重创的“号贩子”们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节前全民“斗牛”的成果荡然无存。
据2月16日媒体报道,北京多家医院的“号贩子”又重操旧业,并公开与“患者”(实为记者)讨价还价。
春节前,一女子在广安门中医院怒斥黄牛的视频经广泛传播成为岁末年尾的公共卫生事件,“号贩子”这一老问题成为新热点。
2月6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推出打击“号贩子”的八项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医生手工加号,落实实名制挂号。此举被称为史上最严“斗牛”令。
“治理‘号贩子’往往都是一阵风,过了这阵风一切依旧。‘号贩子’不会顶风作案,等到无风之后他们又重操旧业。”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多年的朱医生认为,运动式治理“号贩子”收效甚微,彻底解决盘踞在医院多年的“号贩子”绝非一日之功,惩处“号贩子”也只是治标之策。
“炒号”已然成为中国的一门职业。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曾撰文指出,“黄牛炒号”盛行说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医生的“公价”定得非常不合理,另一个是就诊模式非常不合理,要让医生价值回归,需通过市场无形的手配置医生资源。
在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看来,要想从根上消除医院“号贩子”问题,分级诊疗到位、基层医疗水平提高是前提。“如果全国人民都来北京看病,即便没有‘黄牛’,北京的医院也将不堪负重。”
(陈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