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0-26 总第5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0-26 总第5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2期

发布时间:2017-10-26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敢为人先 超声科不只是“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17-10-26来源:《医师报》作者:特约通讯员 江丽波 宁宇 徐倩 医师报记者 宗俊琳  阅读: 58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应该是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会诊室中,专家们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大家的目光齐齐地落在超声科主任武金玉身上。

这是哈市一院超声科室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之一,除了常规腹部、心脏、浅表器官、血管超声检查之外,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实质性脏器介入治疗及穿刺活检、术中超声、经腔内超声、心肌声学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四维超声产前筛查及超声引导三维融合导航技术等,皆是他们在东北地区敢为人先的创新和突破。

百年老院哈市一院,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其超声科始建于1963年,可谓承载了黑龙江省超声医学54年的光辉和梦想,从容干练、不惑之年的科主任武金玉已经砥砺前行了9年整,将当年那个普普通通的小科室锻造成为现今的北京肿瘤医院“哈尔滨超声介入治疗分中心”、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正如院长孟庆刚所说,大家都知道超声科是“火眼金睛”,但我们超声科还有更多敢为人先的法宝和新技术。在武金玉心里,手中的超声探头就是患者康复的希望和科室的责任。


延长生命长度,塑造更大信心

超声探头引导,仅几个针眼样的术口,武金玉就将患者肝脏上的病灶遏制住了,乃至完全消融。“这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对抗疾病的信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武金玉激动地说。

49岁的中年患者陈海(化名)不幸出现了结肠癌肝转移症状,情绪低迷,拒绝手术治疗,直到他第一次来到哈市一院超声医学科。武金玉联合多科室临床专家会诊后,大家一致认同了“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耐心地讲解,细致地劝慰,陈海最终接受了治疗。两年来,他的肝脏再未发现新的转移病灶,“术后效果很好,不仅延长了生命的长度,更使我和家人在心理上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陈海回忆起治疗后的生活,感恩满满。

对于早期肝癌,这已成为除外科手术和肝移植外的治愈性方法之一,具有微创有效、肝功能损伤小、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目前已完成310余例,并被评为超声介入与射频治疗市级领军人才梯队,在黑龙江乃至东三省肝肿瘤诊断治疗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是你们的努力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是你们的鼓励树立了我战胜癌症的信心。”一位老患者曾在科室成立的肿瘤射频患者俱乐部联谊活动中深情地写下自己的感言。那些曾被判“来日无多”的肝癌患者们,穿着喜庆的服装,一起来看望挽救他们生命的医护人员。一束束鲜花、一面面锦旗、一次次掌声,还有热情的赞誉和激动的泪水,都是超声科人收到的最幸福的礼物。

“我们期望着能够利用没有放射性的超声,解决更多诊断、筛查、治疗、随诊随访的问题,迎来肝癌早诊及微创治疗的时代!”武金玉感慨,“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机遇,更是使命!”  

其实,他们填补黑龙江省超声学科空白的新技术远远不止这些,在省内率先开展的超声造影增强已检查3200余例、超声引导下实质性脏器介入治疗及穿刺活检新技术已治疗2200余例,心肌声学造影、剪切波弹性成像、四维超声产前筛查及超声引导三维融合导航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率高达95%以上,自2009年至今,全科医师共获得省、市新技术应用奖120余项,如今,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区域性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超声医学科。


从“劳模创新工作室”到模范典型基地

据估算,超声科每日接诊患者400余人,检查部位1000多个,满负荷运转仪器12台,每位当班医生扫描脏器约100个,如果按照每项检查3~5分钟计算,每人每天至少在仪器上不间断工作8小时以上,医生们每天上厕所都要挤时间。

2015年春节,正是万家灯火、阖家欢乐的时刻。哈市一院忽然接到一位发热多日、已辗转多家医院的肝脓肿患者。正在家中欢聚的武金玉接到电话,立即奔往医院。她提出了超声介入治疗,即在超声引导下,通过细针进入病灶,将脓液抽取出来。武金玉说:“这样远比只用抗生素、单靠患者自身吸收,恢复效果要快得多,应该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于是,那年春节的时光,武金玉全给予了患者。由于针对肝脓肿的超声介入治疗并非一次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进行多次抽取以求最佳的治疗效果,武金玉几乎每天都亲临医院、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治疗与随访。

这样的时光,并非只在每个节假日。纷繁忙碌,是超声科室的每个日常;精益求精,是超声科人的标准节奏。“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荣幸,更是压力!”2016年年初,超声医学科被黑龙江省总工会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武金玉感慨良多,“发扬劳模精神,争创先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应是一直不变的工作目标,为此,我们要构筑好劳模学习培训,搭建好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促进超声科整体水平提高。”

在武金玉的带领下,2016年4月肌骨疾病E成像(SWE)国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哈尔滨分中心、E成像(SWE)在甲状腺结节诊断和管理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哈尔滨分中心落户科室,同时,超声科多次组织学习研讨班,培训省内相关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参会人员达3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时至今日,超声医学科多次获评首批哈市一院迎检基地、模范典型基地,学员在全院月度考核中多次获评为“十佳住培医生”。


 “高、中、青、专”多层次培养体系

“科室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才是核心。”

笃信人才理念的武金玉,20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充电,斩获了黑龙江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殊荣的同时,也时时刻刻感染着科室同事。

她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常抓不懈,通过内育外引,围绕“高、中、青、专”多层次培养体系,实行“全面培养,突出亚专业”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研究型集体。

除了每周的集中业务学习,科室还开展了颇具特色的规范化培训、选派医生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探索改进硬件,科教研相长。近年来,科室发表了国家级先进水平论文28篇,并发表有影响力的SCI文章5篇,论著5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科同志齐心协力,新气象蔚然成风,他们成功举办了九届“超声介入造影新进展暨肿瘤消融大会”,邀请美国哈佛大学Dr KAPUR教授、德国Gefässkooperation医院Lipinski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博士生导师陈敏华教授等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术影响力大大提升。

一个科室的领导就是一个团队的灵魂,追寻着超声医学科一串闪光的脚印,里面写满了奋进、拼搏、向上,其间闪烁着汗水与辛勤,回应着时代和患者的期待,在岁月流转中,历久弥新。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