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0-26 总第5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0-26 总第5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2期

发布时间:2017-10-26

人文

标题导航

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

发布时间:2017-10-26来源:《医师报》作者:李静  阅读: 67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今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入选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南京医科大学终身教授王一镗入选2016年度中国心肺复苏十大新闻人物。这是一对师徒父子,延续了30多年的师生情谊映照出希波克拉底一句名言的内涵——“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造就了一段医疗佳话。


登黄山  开启师徒崭新的医学生涯

1983年9月,刚刚入学的刘中民跟随导师到黄山市开会。会议结束后,师徒俩饶有兴趣地一起奔向黄山。

都是平生第一次登黄山,他们与喊着号子、光着脊背、负重前行的挑山夫们并肩前行,乱峰列岫、悬流飞瀑的黄山奇景与导师的殷殷期待、谆谆教诲融合在一起,刘中民隐约感到自己崭新的医学生涯开始了——“优秀的医生应该具有系统性思维、济世情怀和创新意识”。

研二时,年轻又拼命的刘中民成为了导师家的常客和师母眼中的“大儿子”。

每逢周末,师母便给他们改善生活,几碗蛋蒸饭、几个小菜,“一家人”围坐在小客厅,说说笑笑……成为了刘中民美好的回忆。

如今,88岁的王一镗家中毫无冷清之感,刘中民和夫人隔三差五就回老师家“扫荡”一次,或帮助老师和师母检查身体,或打理下生活所需。


博施济众  推动中国急救现场复苏技术

“急诊比心外更需要医生!”20世纪80年代,人工心肺复苏技能传入中国,这种不用开刀、仅靠徒手心外按压就能让猝死患者起死回生的技能令王一镗大为赞赏。

凭借着过硬的英文功底,他翻译介绍了多本国外急诊专著,慢慢将学术重心转向急诊。理论之外,他带着爱徒刘中民、拖着借钱买来的模拟假人、“除颤仪”等“高端设备”,在医务系统内普及心肺复苏,从南京到江苏、从长三角到西部老区,师徒俩“乌兰木骑”式的培训班竟成为推动中国急救现场复苏技术的第一批先锋队。而接受培训的医院只需提供师资的交通食宿,王一镗对讲课费的推辞带着时代特色的诚恳,“有工资要钱干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博施济众的价值观也深深植进了学生的心里。


不谋而合  发展中国灾难医学势在必行

blob.png

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归来的刘中民接到王一镗的电话,“中民,我有事想找你帮忙。”老师交待的事情,既简单,也难办。灾难来临时,以院内救治为主的急诊科很难弥补灾难医学的空缺,发展中国的灾难医学势在必行。

这一想法,与刘中民不谋而合。2008年9月,中国高校系统内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正式成立,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担任系主任,此时距他抗震归来仅4个月。王一镗亲自出席了学生简朴的系主任就职仪式,同时请来王正国院士、王声涌教授、沈洪教授等3位中国急诊与创伤学界的资深导师,作为开学厚礼。

三年后,灾难医学分会作为中华医学会第83个分会在上海浦东成立,来自全国医务界800多位医务人员出席,刘中民担任首任主委,中国灾难医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学会陆续建立常委会、青委会及年会制度,陆续组建地震、火灾、水灾、爆炸、科普等多个学组及二十余个省市的二级分会,为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步打下坚实人才储备基础。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