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0-26 总第5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0-26 总第5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2期

发布时间:2017-10-26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急诊中心:危急重症患者生命的曙光和希望

发布时间:2017-10-26来源:《医师报》作者:特约通讯员 江丽波 安晨菲 宁宇 医师报记者 熊文爽  阅读: 64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和《外科风云》里面用的那个酷酷的美国转运车,注意到了吗?我们科的这张,和那个一模一样。”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主任王宇新满怀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哈市一院在急诊科的基础上细分化,又成立了东三省首家封闭层流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哈市一院急诊科EICU的建立标志着黑龙江省在急诊急救方面规范化、系统化的水平再度攀升,急救体系日臻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接口更加标准、顺畅。

说起EICU,兼急诊内科主任的王宇新话匣子被打开了:我们医院急诊科已经建成急诊留观、急诊病房和急诊EICU一个综合一体的急救中心,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超声科和检验、心电、放射线、CT等辅助诊室,一体化综合服务为急救患者搭起一座生命桥梁。

众所周知,一个百年老院里,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让我们跟随王宇新主任的脚步,走进哈市一院急诊科EICU这个年轻但先进、丰满的科室一探究竟。


 “急”“救”兼得 综合急救中心实现“双赢”

急诊科作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急”和“救”二者必须兼得。哈市一院为建设综合一体化急救中心花费了众多心血,既抢救患者于危难之中,又推进了科室建设。可谓“双赢”!

1月12日,急诊科值班医生徐珊珊接诊51岁重患林某。据家属提供,患者口服敌敌畏250ml及白酒500ml,安眠药若干,估计已经一天。入院时,患者已经瞳孔针尖样缩小、口周溢满分泌物,性命垂危。

王宇新主任立即组织全力抢救:开启绿色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洗胃、导尿、保护脑组织。由于患者腹内压力过大,插管时患者的呕吐物溅了医生徐珊珊和护士张金玉、袁汉祺一身。

主管副院长刘岳鸿指示王宇新主任:全力以赴抢救、治疗。此时患者血生化结果显示:胆碱酯酶已经危急值!这种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药物中毒合并酒精中毒的患者,在急性中毒病例中并不常见,致死率可达98%以上。

经过急诊科急救后,患者被迅速送至EICU病房进行系统治疗。这时,已接到急救指令的病房已经做好备血、连续血液净化机器预先启动等多环节对接和准备,抢救团队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患者的转运。

在EICU医护队伍的精心治疗下,这位危重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并于后期得到康复。

类似这样紧急而又井然有序抢救的一幕经常会在哈市一院急诊科上演。

作为东北三省第一家标准化急诊重症层流监护病房监护治疗中心,哈市一院急诊科EICU拥有一流的诊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同时,医院强大的硬件设施不仅为患者带去舒适的体验,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近年来,急诊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据急诊科主任孙伟夫回忆,以前的急诊科就是一个简单的分诊台,一个中转站,“孟庆刚院长特别注重急诊科的发展,期望能够建立成为综合一体的急救中心,目前我们已经有了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高压氧,其中,高压氧舱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可以24小时随时开舱。”孙伟夫自豪地说。

据孙伟夫主任介绍,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急诊患者有向“危重型”发展的迹象,而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整个急诊的综合救治能力。未来,急诊科将与兄弟科室一道对全院急危重患者进行严密救护,实行24小时无缝隙持续监护、加强治疗与严密护理。


自主管理 组建稳定急救队伍

人才培养、管理和学科规划化是所有学科都非常重视的关键点,哈市一院的EICU不仅配置了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还拥有一批专业性强、技术娴熟的医护团队作为急重症监护病房强有力的中坚力量。

作为经常与死神进行拉锯战的医生来说,急诊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科室,急救风险性大,医护人员压力大。

为建立一支稳定的医护队伍,在孟院长的支持下,哈市一院急诊科完善人才梯队,形成了百分百固定医护人员,其中,男性医生和男护士的比例均达到了95%,“全是一米八的大帅哥!”王宇新哈哈大笑。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急诊科还于2016年5月31日成立了自主管理委员会,为医护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桥梁。

“科室按照5人一组,每个分组自己选出一名代表,组成自主管理委员会,就科室事务提出建议,确保公平、民主。”王宇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委员会成立以来,急诊科已商讨出了一套适用于急诊科室特殊性的科室制度、考核制度,医护人员工作规范条例等,使急诊科医护和谐,医患融洽,良性运转。

据了解,委员会每年都会评选出最佳特殊贡献奖、最负责医生奖、最佳合作医生奖、优秀医生奖、优秀护士奖与最佳团队奖,对这些表现突出的获奖人员进行表彰鼓励。

人才培养的稳定化,人才管理的有序化,学科建设的规范化三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为推进急诊中心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引擎,贯彻执行了孟庆刚院长提出的“名医带动名科,名科带动名院”的品牌战略。


急救到家 建设老年健康急救体系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疾病缠身等原因,老年人突发意外的情况必将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因此,普及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不让宝贵的生命出现遗憾,亦是一种必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健康急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今年6月24日,在济南举办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年会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跨入全国首批43家医院“全国老年健康急救一体化示范基地、基层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培训基地”之一。

2015年10月,由全国老龄办指导下的全国性养老健康信息化惠民项目“华龄健康365工程”落户哈尔滨市,而哈市一院作为“365工程”的合作医院,承担起了一个百年历史名院应有的担当。

据介绍,今后持有华龄尚医急诊急救卡的老年人紧急情况下,在哈市一院急诊科就诊或抢救,医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老人个人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各种既往健康信息,及时全面了解老人身体状况,给予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孙伟夫主任表示,哈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成为“全国老年健康急救一体化”全国示范基地后,将开拓急诊急救临床诊治新领域,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症监护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为急危重症患者架起一条绿色的生命桥梁。

哈市一院孟庆刚院长表示,医院的急诊流程和水平,不单是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急诊的流程还体现着医疗单位和医者的从医理念,检验着对生命的态度和对人性的关怀,更是医院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发展急诊中心,彰显急救特色,稳定急救医护人员,我们要为龙江百姓提供更快捷、安全、规范的急救服务,为危重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和希望。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