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0-26 总第52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0-26 总第522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2期

发布时间:2017-10-26

呼吸

标题导航

专科医联体模式 惠及基层医疗

发布时间:2017-10-26来源:《医师报》作者:张亮  阅读: 59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当前,医联体作为合理配置资源、惠及基层医疗的重要举措,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重点医改任务。与区域性医联体相比,专科医联体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专科资源的优势,已日渐成为医联体建设的趋势,推进专科医联体的建设已成为行业的热议话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权瀛教授表示,长期以来,广大慢性病患者遵循“因症就诊”的医疗模式,慢病的长期治疗、康复、患者的教育和管理一直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更谈不上预防。要真正“一揽子”解决慢病的诊治、教育、管理和康复则必须通过分级诊疗,动员全社会参与,各尽所能,各负其责。

何教授指出,分级诊疗可以很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有助于贯彻执行整合医疗观念。在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对于慢性呼吸疾病的综合诊治可以大显身手。要做好慢病防控工作,必须形成由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防治机构共同构筑的慢病防治工作网络。

“专科医联体让真正的医疗能力落地生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孙德俊院长指出,王辰院士率先提出专科医联体的构想,并在呼吸专科医联体付诸实践。患者能否愿意在基层就医,取决于基层医院是否有更强的接诊能力。

实现分级诊疗也是我国新一轮医改的重中之重分级诊疗的关键。如何使真正的医疗能力落地生根,呼吸专科医联体成立以来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孙教授表示,内蒙古呼吸专科医联体下一步工作方向将是提升能力。抓专科能力建设,以强带强;抓专病能力建设,规范常见病诊治;抓专项技术培训,如肺功能和气管镜等。

中日友好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部贾存波主任介绍,王辰院士率先提出专科下医联体构想,并在呼吸专科医联体付诸实践。

建立专科医联体的构想是由某一专科居国内领衔地位的医院作为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技术辐射作用和管理统筹职能,联合本专科其他领先医院作为协同单位、全国地县医院作为成员单位,有效整合,统筹资源,构建有机体系,实施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使现有存量专科医疗资源优化并效益最大化,由此,使患者获得科学、便捷、经济的求医通道。

与综合医联体相比,专科医联体是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是各方利益的共同体,是学科发展的共同体,是患者求医便捷通道,也是互联网医学最佳平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冬副教授指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慢性气道疾病管理模式,建立“中心社区互动,共同管理诊治”的先进医学模式,达到端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效果。

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支撑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的开展,将现有的病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在临床上现行的治疗经验。国家卫计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中日友好医院信息中心卢清君主任指出,通过形成一个基于临床治疗的经验,开发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开放给基层医院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大数据的应用价值,更有可能推广教育培训等战略。

6666131271654443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