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第七次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做了题为“中医有国籍,文明无疆界”的主题演讲。陈可冀院士以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中医研究相结合,指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从业者都应有血脉相传的理念,关注民众健康,放眼全球,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中西医结合医学需要在东西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本土和境外、主流与非主流、宏观与微观、多领域或多层面、由表及里的实践中相互沟通、逐步互补融合的进程,最后达到公众的社会认同,才是中西医深度融合的精髓所在。
东西方文化认同, 应当包含社会发展观和科学技术观等多种范畴。虽然有关这方面问题与文化历史及地域文化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相关,但本质上还主要是以其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为实质或精髓。
时间进入21世纪。当代科学文化认同已经有了鲜明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中国经济社会全球化的走向和进程,必然伴随着会有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交流和认同问题,从广义角度理解,医学科学也不可能例外。中医药学在确认和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必然要走中西医学优势互补、促进双向交流、优势认同与结合的路向。当然,不可否认,也要理解到会有其长远存在的地域文化及伦理方面的差异性理解的问题。总之,我认为:中医有国籍,文明无疆界。所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从业者都应有血脉相传的理念,一代一代接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中医药临床实践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在东西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本土与境外、主流与非主流、宏观与微观、多领域或多层面、由表及里的在实践中相互沟通、逐步互补而融合的进程,最后达到公众间的社会认同。我国社会医疗实践中,民众自由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医药、西医药、民族医药或中西医结合医药等多元模式治病,很能说明这个科学技术文化观与合理的的伦理观的现实融合。当然,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几千年实践历史,其临床实践价值观,更应当实事求是地得到共识, 提高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学习好,发展好,利用好”。我们必须首先要提高民族自信心,进而同步发展创新驱动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十分注重中庸思想,医疗八法中当以“和法”为先,注意诊疗上的“过与不及”问题,提倡“致中和”(《论语》、《礼记》)的原则,中医药学临床治疗实际同样也更力主“阴阳消长”的合理处置,以补偏救弊,以期达到“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状态。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内环境平衡”、“内稳态”概念,包括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多种领域内环境稳态,都十分一致。所以,我历来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一再倡导、多次提到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求同结合”与“求异结合” 的多种模式,当然也可以“和而不同”,贵在提高临床诊断认识水平与治疗成效。
用耐心等待与应对中医药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学伦理观历来强调医学道德理念,称医学为仁术。
唐代孙思邈的观点是最有代表性的。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序言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业师岳美中教授座右铭“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中西医之间更应相互尊重、合作共事、兼容并蓄、优势互补,做到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并重。提倡多元模式、继承创新,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学,并进一步合理完善语境沟通,适应国内外交流的需要。有理想、敢当担,在各种困难情况下,积极努力,真诚做事;同时也提倡有耐心等待与应对的精神准备,胸中有永恒理想温度。
尊师重道 传承创新
20个世纪50年代,我当年初学中医,听蒲辅周老先生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吴鞠通《温病条辨》和王孟英《温热经纬》,蒲老非常耐心逐条讲述,非常细腻讲解历时久远的“运气学说”,讲述“五运主病”和“六气为病”,即人们因时令、季节与气候的不同而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或内因治病的临床实际领会,讲述“司天、在泉”统领四时与日夜间气候及寒热变更的理念等等的一定合理性时,当时因为我刚从西医转而初学中医,听了并不能很好理解。年岁大了,临床医疗经历多了,现在回想,季节寒暑昼夜等气候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体现了“天人相应”的道理。今天我们大家对“六淫”发生或诱发各种疾病的规律,深入研究者并不多。我也因此深深体会到“尊师重道”、“学海无边”的真理性。如果我们联系到古代能有礼、乐、易、诗、书、春秋、技、艺、射、乐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似可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热情。
在我们长期心血管病活血化瘀医疗实践中,我们也能够深刻理解到中医学从实践中总结的理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 痿论》)与现代医学认识的何等一致性。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龚信《古今医鉴 病机赋》)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素问 标本病传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李杲《医学发明》)等等,在心脑血管病领域具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在老年疾病医疗实践中,也理解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8条》)、以及“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宋《鸡峰普济方 卷十二》、“六腑以通为用”(《素问 五脏别论》)、“年长则求之于府”(《素问 示从容论》)的合理性。“火郁发之、木郁达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素问 痹论》),以及“甘温除大热”(李杲《内外伤辨惑论》)等实践心得和理念,在我们日常临床实际中充分证实了其理论合理性。
由于职业的喜好和心理趋向,不同专业人员可能不免会有“内群体偏好”或“外群体偏损”的现象,但通过彼此逐渐增多的社会医疗实践,我相信会逐步得到认知上以患者利益为导向的共识,开放包容,彼此实践优势互补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走向结合,实践所谓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相互适应,实践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的理念。真正接上地气,传承创新发展,求真求实,在具体疗效和理论上作出新业绩。
科学技术知识的成长与进步,与人们的理想、心灵、情感、学识,实践,时空等等,无不息息相联,不能分割。现代医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各种组学、精准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不可漠视。年复一年,年事渐长,于此我也逐渐增添了理性情怀,增添了中西医学间人文关怀与科学并重相互认同和并重、以及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结合发展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