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5-18 总第50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5-18 总第501期
返回上层

总第501期

发布时间:2017-05-18

肿瘤

标题导航

复旦团队12项报告:与国际研究共舞

发布时间:2017-05-18来源:《医师报》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万方宁 王备合  阅读: 639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5月12~16日,第112届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年会在波士顿召开。吸引了全球泌尿外科医生与会,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叶定伟教授团队在会上完成了12个专题会场发言。

blob.png

亮点一

膀胱灌注免疫疗法的最佳方案出炉

自1990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之后,卡介苗(BCG)膀胱灌注免疫疗法就开始被全世界的泌尿外科医生广泛使用。可以说,目前BCG疗法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唯一有效的膀胱内灌注疗法,其能够减少复发,并延长生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作为国内首批开展BCG灌注治疗的单位,对于BCG灌注治疗的最新进展十分关注。

5月12日,主会场有关膀胱癌的病例讨论环节中,来自不同中心的四位专家围绕复发性浅表肿瘤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进行深入探讨。

来自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国际知名家Kamat教授对BCG灌注治疗的最佳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

Kamat教授介绍,多项高质量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BCG不仅能减少疾病复发,还能将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降低27%。但该获益建立在使用诱导治疗+维持治疗方案之上。有研究者认为,BCG维持治疗效果不佳。该误解有可能是由于BCG治疗方案使用错误造成的,比如诱导治疗后每月1次灌注治疗或每3个月进行1次灌注治疗,最常见的错误是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时重复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的诱导治疗。

Kamat教授表示,目前所有证据显示,BCG膀胱灌注应按照SWOG 8507中的方案进行。诱导治疗方案包括:前6周每周进行1次BCG膀胱灌注;随后进行的维持方案包括:在第3个月、第6个月及以后的每6个月,进行为期3周,每周1次的BCG膀胱灌注,直到第36个月。使用这种方案,约60%对此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能无瘤生存5年以上。

此外,Kamat教授认为,在乳头状瘤及原位癌患者中使用维持方案治疗,能显著将疾病进展率降低35%。与仅接受诱导治疗的患者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


亮点二

预测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靶标

blob.png

分会场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团队,通过整合两大外部数据库与本中心队列,对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靶标进行了研究,汇报了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在行全膀胱切除的患者中,高达80%的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会发生复发。然而在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中,该比例仅为30%。因此,对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预测意义非凡。

叶定伟教授团队在对既往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进行研究时发现,有两部分人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难以用临床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淋巴结转移高风险而术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以及淋巴结转移低风险而术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

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假设:是两部分人群基因表达的差异造成了预后的不同。

研究利用SEER数据库大样本量的优势,建立了准确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随后将此模型应用于TCGA的全膀胱切除患者队列中,并识别出了这两部分偏倚人群。研究发现,有183个基因的表达在这两部分人群中存在差异,并且在剔除偏倚人群后,其中18个基因成功预测了剩余人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在此基础上,将此18个基因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全膀胱切除患者队列中进行了验证,最终发现C1orf 198对全膀胱切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偏倚人群的基因筛选方法。此外,该研究首先报道了C1orf 198对膀胱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亮点三

最新治疗状况的新基因模

膀胱癌根据浸润深度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近30%的膀胱癌患者在初诊时即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不足50%。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是以全膀胱根治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全膀胱根治术需要在盆腔淋巴结、泌尿系统和肠道同时进行手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鉴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较差,而肿瘤标记物和基因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患者预后和筛选合适治疗方案,建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基因预测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膀胱癌治疗理念的演进,近年来术前新辅助化疗,以及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逐步升高。既往的预后模型建立的人群与当前人群发生了较大变化,团队需要对既往的基因模型进行更新。

5月13日,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会场,团队汇报了通过整合近10年发表的模型,带入两年前建立的TCGA数据库中进行模型矫正,从而得到适应最新治疗状况的新基因模型。

该研究通过整合8篇文献中236个非重复基因,带入TCGA数据库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建立了12个基因的预测模型。并使用qRT-PCR的发法,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了外部验证。该基因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能力,准确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AUC=0.727,明显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0.631)。

在新辅助和辅助化疗以及针对PD-L1的新药研究不断发展的当下,该研究可能为未来膀胱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思路。


亮点四

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探索性研究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会场中,多个团队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

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的整体预后有所提高。美国Rochester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做过新辅助化疗后接受全膀胱切除的患者,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预后最差;加拿大学者发现,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退缩程度反映了TCC患者的预后。

以上研究引出一个重要问题,何种病理类型和何种分子分型的患者可在新辅助化疗中获益?两项研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一项针对新辅助化疗对特殊病理类型的膀胱癌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膀胱癌对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新辅助化疗对肉瘤样分化和微乳头状肿瘤可减少术后分期上升概率,但无总生存获益;对鳞样分化和腺样分化的膀胱癌无作用。

另一项研究发现,已有分子分型中,Basal亚型膀胱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中获益最明显。日本学者发现,术前未用过新辅助化疗的T3期及以上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总生存,化疗后PD-L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