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上海专家共识(2017年版)》出炉。共识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杰军教授等领衔,为进一步规范上海市癌症疼痛诊疗行为和全程管理,综合多项参考标准与临床经验制定。
癌痛定义的扩展延伸和癌痛管理的目标
2016年10月,疼痛新定义将其内涵从对组织损伤和心理层面的关注,扩展到了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层面,故癌痛的用药和管理也必须是全方位的管理,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层面。
NCCN指南首次明确强调,疼痛管理应达到“4A”目标。即优化镇痛、优化日常生活、使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避免不恰当给药。
癌痛评估原则的细化
常规评估原则:医师应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并常规评估疼痛病情,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 h内完成。
量化评估原则: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全面评估原则: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动态评估原则:在患者发生癌痛一直到癌痛痊愈或患者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要全程管理,应为每例癌痛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和癌痛评估计划,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
癌痛的及早治疗原则
癌痛患者在排除禁忌证后,应及早开始接受镇痛治疗。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药物治疗新进展
癌痛药物根据镇痛强度分为3大类,3阶梯分类法是癌痛药物治疗的基础。常用的癌痛治疗的药物分为非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及辅助镇痛药物。
两种非甾体药物联合应用,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故不主张联合使用。
加强门诊癌痛患者的管理
像对住院的癌痛患者一样,门诊也应建立病历随访本,进行定期随访。在门诊癌痛管理中,强阿片药物的使用是关键。考虑到门诊癌痛患者用药依从性,结合住院癌痛患者药物使用的经验,建议门诊癌痛患者将非创伤的缓释、控释制剂药物作为首选。
癌痛的多学科治疗
良好的疼痛控制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尤其是急性疼痛。如存在肿瘤科急症相关的疼痛,如病理性骨折、脑转移、感染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应首先邀请相关学科进行多学科讨论,既要治疗引起疼痛的相关疾病又要处理并发症,为每例癌痛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