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7-06 总第50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7-06 总第507期
返回上层

总第507期

发布时间:2017-07-06

急诊

标题导航

急诊科治疗感染性疾病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7-07-06来源:《医师报》作者:裘佳  阅读: 56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感染性疾病是我国急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腔感染居前三位。下呼吸道感染和脓毒症是导致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际脓毒症大会共识指出:脓毒症尤其容易发生在没有正确认识和恰当治疗的感染。因此急诊科医师尤其需要培养感染性疾病的正确诊治观念。

然而,急诊患者常常起病急、病情重,留给医生的诊治时间窗窄。因此急诊医师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面临多种诊治难点。尤其近年来,病原体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对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带来更多挑战。

4月29日,来自全国的20位急诊专家齐聚北京,共同探讨急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优化抗菌治疗。本次研讨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任主委、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表示:“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病原体耐药性日趋严重。以青霉素为例,从被发现到现在,已从最初8000单位增加到目前8000万单位剂量,从最初作为特效药到目前多种细菌对其高度耐药。如果不控制使用,其他抗菌药物也可能出现同样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image.png

【专题报告】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正确认识致病原,结合宿主特点选择恰当的抗感染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宋振举教授介绍,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接诊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西班牙,感染性疾病约占急诊就诊患者的10%。在美国,300多万名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中,13.5%为感染相关疾病,经济负担超过心肌梗死与慢性心衰总和。

我国学者认为,感染是急诊最常见的疾病,相当一部分急诊疾病的诱发原因往往有感染因素参与其中。急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内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此外还有血流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脓胸等。

抗感染药物在急诊的应用,由于检验技术的限制,加之病情通常较紧急,需尽快治疗,因此目标性治疗常难以实现,临床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选择抗菌药物时需综合考虑可能致病原、宿主和抗菌药物的特点(图1),并结合急诊治疗的需求进行选择。

image.png

致病原  准确判断致病原是有效治疗的前提。不同部位的感染致病菌不同,如肺部感染多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为主,腹腔感染则需考虑肠杆菌、厌氧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尿路感染大肠杆菌多见,而皮肤软组织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发生场所是判断致病原的重要依据。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性存在很大差异,许多中外指南均依据不同场所推测致病原并推荐相应治疗。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流行病学不完全一致,我们不能照搬国外指南,比如CA-MRSA在美国很常见,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占60%~80%,而根据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CA-MRSA仅为2.6%。

宿主  年龄、免疫状态、基础疾病不同的患者,致病菌分布不一致。年龄大于65岁、伴随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高于青壮年患者,长期反复住院患者或曾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患者,还需要考虑产ESBL风险;另外,宿主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也是选择药物的重要考虑因素。

抗菌药物  根据抗菌谱、敏感性监测数据、PK/PD特点、代谢途径等选择抗菌药物及给药方案。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使用青霉素G、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主要经肾脏代谢的药物无需调整剂量,但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等需要减量慎用;肾功能受损患者,即使轻度受损,青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亦需减量。莫西沙星可经肝肾双途径代谢,用于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Child Pugh A级或B级)或重度肾功能受损患者时均无需调整剂量。

image.png

相对于其他科室医师,急诊医师更倾向于选择抗菌谱广、起效迅速、用药方案简单、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物。莫西沙星可覆盖CAP、复杂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常见致病菌。除常见细菌外,也可作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原。研究表明,与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相比,莫西沙星治疗CAP能够更快缓解症状;同时每日一次使用,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等特点更符合急诊治疗的需求。

另外,在初始治疗前应留取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实现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的统一。


(下转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