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届上海检验医师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卓明磊博士围绕“精准诊断与肺癌的精准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卓明磊博士说:“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以诊断指导治疗,是提高肺癌疾病全程管理水平的关键。”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提升肺癌早期诊断率
肺癌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能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研究显示,Ⅰ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6%,而ⅢA期只有23%。
研究显示,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能早期发现肿瘤。卓明磊博士说:“有时候单从影像学上很难下结论,如果螺旋CT筛查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互为补足,早期肺癌的识别率能够突破90%。”
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等。研究显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对于直径1~3 cm的结节,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达71.1%。
ProGRP检测助力小细胞肺癌全程管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疗的多个环节都显示出了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首次规范了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疗流程中的应用,尤其强调了两个环节:一是患者确诊和进行肿瘤分期时,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患者适合的综合治疗方式;二是后期随访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提示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最新的荟萃分析表明,ProGRP是辅助诊断小细胞肺癌(SCLC)的良好指标,汇总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5.4%和94.5%,汇总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此外,“Elecsys ProGRP国际多中心评估研究”一期结果也已证实ProGRP对SCLC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二期研究显示,ProGRP水平可作为SCLC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疾病进展的有效指标。化疗第1周期后ProGRP水平下降明显的患者可排除疾病进展(基线ProGRP >100pg/ml)。连续监测2个化疗周期的ProGRP变化值还可进一步增强预测价值,AUC高达91.5%。将ProGRP水平下降60%作为截断值时,判断患者第2周期后出现疾病进展的灵敏度可达93.8%。如果患者化疗第1周期后ProGRP下降超过25%,且第2周期后ProGRP保持稳定或出现任意下降,经CT证实患者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几乎为0。该研究采用罗氏诊断ElecsysProGRP检测,其抗体设计采用针对ProGRP第48~52个氨基酸和第57~61个氨基酸的单克隆抗体,避开了凝血酶切位点,实现了同时对血清和血浆样本进行检测。
卓明磊博士表示:“研究结果意味着以后我们判断SCLC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再单纯依赖于CT检查,通过检测ProGRP水平就可以判断部分患者的疗效,既节约了医疗成本,也能减少反复进行CT检查给患者身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在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中,ProGRP检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肺癌基因分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系列肺癌的驱动基因,包括ALK、EGFR、BRAF、KRAS及HER2等突变基因。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患者很可能从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获益。肺癌精准医疗是精确诊断与靶向治疗的结合。EGFR基因突变检测率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罗氏诊断cobas EGFR基因突变检测是多个国际大型临床研究中使用的伴随诊断试剂。
此外,采用二代测序检测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DNA(ctDNA)可用于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程和判断预后。数据显示,治疗前以及治疗6周后 ctDNA检测结果为阴性的NSCLC患者生存期较长,证实ctDNA是NSCLC治疗的预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