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7罗氏肿瘤标志物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专家张晓东教授分享了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合理解读。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规范化管理及其结果的合理解读有助于临床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改善临床决策,优化诊疗质量。
肿瘤标志物助力消化道肿瘤诊疗全过程
肿瘤标志物是提示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物质。张晓东教授表示:“肿瘤标志物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从辅助诊断、监测复发、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到指导用药,其应用贯穿整个诊疗过程,在消化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消化道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72-4(CA72-4)、癌抗原-125(CA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这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各不相同。
张晓东教授指出:“目前还没有找到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指标的检测很难准确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病程监控及预后评估等。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有助于判断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
联合检测优化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一项关于胃癌的研究显示,相比单一指标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将灵敏度从20%提高至48%。另一项关于大肠癌检测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ASCO的“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级别评分标准”提出,CA19-9联合CEA检测是目前首选的结直肠癌术后监测手段。《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指出,结直肠癌患者在诊疗和随访过程中必须联合检测CEA、CA19-9;有肝转移者建议检测甲胎蛋白(AFP);疑有卵巢转移者建议检测CA125。张晓东教授补充道:“胃癌患者首检一定要加入AFP 检测,因为胃癌有一个特殊的病理类型,即胃肝样腺癌,还有很多胃腺癌可以分泌AFP,很早期就会出现AFP升高。这些特殊类型的胃腺癌普通的胃腺癌在预后和治疗上都有很大差异。”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主要时间节点有:第一次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激素治疗、放疗)前;启动治疗后(尤其是手术治疗),包括治疗后判定疗效时。随诊的患者1~2年内每3个月检测1次;3~5年内每6个月检测1次;治疗方法改变之前、怀疑复发或转移时检测;发现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后的2~4周检测。
张晓东教授强调:“肿瘤的诊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至关重要,一定要重视首检水平高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侵入性检查对人体的损伤,而准确检测是其被正确解读和合理应用的前提。”
作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领先者,罗氏诊断采用Elecsys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为临床提供完善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菜单,尤其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可实现一管血同时进行多个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其合理的抗体设计,线性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提升了肿瘤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具有患者样本的有效保存和回溯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消化道肿瘤疾病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