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11-16 总第52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11-16 总第525期
返回上层

总第525期

发布时间:2017-11-16

循环

标题导航

美国新指南是积极的 我国应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17-11-16来源:《医师报》作者:杨进刚 牛艳红 贾薇薇  阅读: 61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此次ACC/AHA高血压指南的更新,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于致力于高血压及心血管事件防治的医生而言,是极大的鼓舞!对于改善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李教授指出,多项流行病学和降压临床研究均提示,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内,对于那些合并其他危险因素且治疗前收缩压≥140 mmHg的患者而言,可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因此,及早开始降压治疗的确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对于真正需要降压治疗的人群而言,则会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幅降低,具有巨大临床获益。

新指南明确高血压干预“越早越好”

首先,新指南将高血压的定义更新为≥130/80 mmHg,无疑,对于患者的早期预防获益是肯定的。

其次,血压120~129/<80 mmHg定义为血压升高,即提示血压不正常,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限盐、减重、保证足够睡眠、工作节奏调整及增加运动等。这对于年轻且工作忙碌的人群而言有重要意义,可提示该类人群及早重视自身血压并开始进行生活方式的管理,以此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同时,新指南将血压130~139/80~89 mmHg定义为1级高血压,140~159/90~99 mmHg定义为2级高血压。此标准与JNC 7对于2级高血压(≥160/≥100 mmHg)的定义一脉相承,要求也更加严格,可使患者及早的启动强化降压策略,如起始即采用联合降压药物或使用足量的药物以严格控制血压。

李教授表示,对于真正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其血压的明显增高,单一药物治疗并不能理想的控制血压,即使目前广泛应用的钙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血压不能达标。因此,及早的联合治疗,对于患者的血压管理有利,且由于其有效性明显而不良反应少,可大幅提高患者依从性。

结合国情  诊断标准下调未到时宜

我国高血压指南更新在即,是否要把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对此,李教授认为,诊断标准的下调会使高血压患者增多,导致全社会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

美国新指南的更新基于美国国情,包括高血压的控制达标率、高血压人口数量等,同时基于美国的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证据而制定。目前,尚不明确我国是否有足够的流行病学数据、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以及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支持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考虑到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基础、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医疗保险覆盖的巨大不均衡性,此外各地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均差异极大,如果目前在中国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是会对改善中国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产生有利作用?还是反而导致患者和医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控制高血压产生畏难恐惧,增大工作惰性?因而,或许中国高血压指南会对此采取比较谨慎的策略。

李教授建议,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可维持在140/90 mmHg,有助于把那些高危、需要治疗的患者及早纳入治疗。而血压有效控制的目标值定义为130/80 mmHg,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率,且在安全有效范围内,可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加积极的治疗。

未来,或可考虑新指南的血压控制标准,从而促进我国医生和患者对降压治疗的积极性,进一步减少在临床高血压管理中的“惰性”,以便带来更高的高血压控制率,使得更多中国高血压患者获得肯定且显著的降压相关的保证,从而遏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上升的态势。

blob.png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