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血压作为一种生理指标,增高到什么程度需要干预,需看是否有预后终点改善的证据,即确定到某个切点,是否有临床试验证实降到该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过去的临床试验多是将收缩压降到140 mmHg左右,但SPRINT研究将收缩压降至接近120 mmHg仍看到获益。但因血压测量方法与通常的诊室血压不同,这方面存在众多争议。
学术界和公众普遍质疑,这样改变定义会平白无故地增加很多高血压患者,卫生经济管理体系能否承受?指南虽未挑明这一问题,但提供的数据也力图说明这并不会增加多少社会负担,且有助于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Whelton教授指出,根据JNC7诊断标准,31.9%的美国人有高血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是34.3%,而根据新指南,有高血压的人群将增加至45.6%,虽然多诊断了13.7%的高血压,但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仅增加至36.2%。显然,这样的问题换到另外一种背景情况下会挑起更大的纷争,即在“三率”水平均较低的地方。因此,定义高血压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学问题。
血压目标的大幅降低
新指南只字未提“JNC8”、201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南等。新指南将大部分患者的血压目标定在130/80 mmHg,仔细阅读其证据基础发现,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SPRINT研究,在血压目标强化治疗获益更多的也主要是SPRINT研究驱动。既然大部分血压目标定在130/80 mmHg,如果高血压的定义与治疗目标不一致,就会面临更为尴尬的问题,因此定义和目标的一体化解释起来也更简单合理。
强调总体风险评估策略
SPRINT研究纳入的条件之一是FRAMINGHAM评分高于15%,且得到了阳性结果,治疗原则是针对临床试验所入选的患者使用的方案。
不仅如此,从近年来美国进行的一系列卫生经济学分析也发现,相较单纯血压达标治疗策略,全面的基于风险管理策略更能有效降低事件的发生,卫生经济学也更加科学,这也是支撑这一策略写入指南的重要基础。
对研究证据解读和视角的不同,往往源于学者们思考方式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参与,在制订策略时必然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