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4-13 总第49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4-13 总第496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6期

发布时间:2017-04-13

学术

标题导航

林曙光:健康文化 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17-04-13来源:《医师报》作者:杨进刚 许奉彦 董杰 宋箐  阅读: 65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4月6~9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台心血管病专科学院联合协办,《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承办的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在广州开幕。

在前18届基础上,本届SCC年会是规模最大的年会,有40个分会场,86个分论坛。正式注册代表逾8000人,覆盖全国2300家医院。

本届大会仍以“科学、创新、和谐”为主题,展现2016-2017心血管领域最新成果。

blob.png

林曙光 教授

健康是一种人生哲学

“人们取得的所有辉煌和进步,实质上都是思想的进步”,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强调,“同样,要实现健康中国,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医院和医生层面,应该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他说,健康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涉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他认为,健康更多取决于个人,取决于个人的健康素养,而不仅仅是医生和医疗系统的帮助。可靠的信息和服务有助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疾病或有效治疗疾病,这对于健康人和病患都是同样重要。规范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提升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和健康服务的可用性,提升健康信息的利用能力,可显著提高个人和国家的健康素养水平,要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和发展。

“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关系着国家存亡和民族兴旺。”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他认为,我们需要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核,并以全球视野,面向文化开放的时代,弘扬健康文化,结合国情,以科学为基础,发动人民群众,强调多层次创新,采取成本效益合理和多种干预技术,面向基层,为健康中国而努力。

中国系统性创新尚缺乏变革的力量

林曙光指出,对于健康产业的推行,如果不能形成合力,社会不同组织协作,借助各部门力量推动健康服务等策略,仅仅以卫生部门作为实施者,“健康中国”也只是空想而已。

林曙光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多种层次的创新。但医学创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创新是技术创新,主要指发明一种新药、一种器械治疗,或一种新的理念,从而使更多人获益。如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潜在获益人群可能达数十亿人。

第二种创新是以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实现以前可能办不到的事情。如目前马云的阿里巴巴,做到了网络购物平台,在线挂号等,这些都是新的组织形式。

第三种创新是系统性创新。这种创新主要由国家或学会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这三种创新分别由不同类型的人来实施,第一种创新是由科研人员生成;第二种创新主要由社会人员,尤其是企业完成,属于大众创业。第三种创新是由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完成,需要行政力量和社会动员。

在林曙光看来,中国的问题是第一种创新工作由于国家的重视,正在逐渐得到加强,科研的投入增多,竞争力不断增强。第二种创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受政策制约。而关于系统性创新,目前尚缺乏变革的力量。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迫切需要第二种和第三种创新,这两种创新才是保证“健康中国”能否实施的重要保障。美国和日本曾立法和实行国家健康战略,这些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