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 教授
【病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左侧肢体肌力乏力1周”入住我院神经肿瘤科。
颅脑MRI:右侧顶部近大脑镰肿物,约29 mm×27 mm×15 mm,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脑实质受压,见大片状水肿影,大脑中线结构稍向左侧移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
PET/CT:右顶叶结节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转移与原发鉴别;右上肺尖段结节代谢活跃,疑恶性病变(右上肺癌);右肺门淋巴结代谢较活跃,转移待排;纵膈及左肺门多个淋巴结代谢较活跃,疑炎性病变。
【讨论】
影像科医生:影像学考虑患者为原发性肺癌脑转移的可能性较大,是否存在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尚不能判断。
肿瘤内科医生:孤立性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原发灶为T1~2N0且能完全切除,可行肺原发病灶和可切除孤立性脑转移病变的手术+全身治疗。
胸外科医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可考虑在颅脑手术后,先行纵膈镜检查,以确定患者的N分期。
神经肿瘤科医生:肺癌发生脑转移的概率较高,患者就诊时多主诉神经系统症状,颅内为单发病灶、原发灶有潜在根治可能,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可先切除颅内肿瘤,缓解高颅压,明确病理后进一步综合治疗。
放疗科医生:颅脑病灶可以考虑行脑部肿瘤切除术,尽快缓解患者的症状,如果手术不能切除或难以全切除,则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部的原发病灶的处理可根据患者N分期决定。
【治疗】
2016年11月24日患者在我院神经外科行“右顶叶占位显微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低分化腺癌,提示肺来源的可能性大。免疫组化:CK(+),TTF-1(+),P40(-),GFAP(-),GATA-3(-),CDX-2(-),CK20(-)。EGFR野生型,ALK FISH阴性。
2016年12月21日,患者行“经颈数码纵膈镜淋巴结清扫术+双喉返神经探查术”,纵膈淋巴结阴性。分期:T1aN0M1 Ⅳ期。
根据患者目前分期及多学科会诊意见考虑先行两个疗程的全身治疗后,再行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中至低分化腺癌,肿物大小8 mm×8 mm×5 mm,淋巴结阴性。
2017年3月16日,患者开始行术后辅助化疗。
【分析】
目前肿瘤MDT模式在我国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MDT组织模式和管理运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MDT发展较好的都是大型医疗中心。
第二,MDT方案的合理性和水平受限于MDT各专业专家的知识积累,MDT讨论意见应该建立在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进展上,这就要求MDT专家能够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第三,MDT占用医生的人力资源成本高,参加MDT的6~10位医生每半天仅诊治4~10例患者,需严格筛选适合MDT的患者。
最后,应考虑建立信息化支撑下的门诊多学科联合诊疗,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医疗资料在不同级别的医疗中心间进行传输和共享,使不同医院的医务人员得以学习观摩,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