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H. Ting 教授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质量改善是目前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哥伦比亚大学Henry H.Ting教授认为,就目前美国真实世界的情况来看,PCI 质量改善有五大机会。】
仅半数择期PCI 适宜
Ting教授指出,评估PCI质量的第一步是要根据适用标准评估PCI是否适宜。PCI的适用指标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严重、负荷试验评估高危、已经接受最佳药物治疗、3支冠脉病变或左主干病变。
在美国,尽管PCI技术的开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各医院中非紧急PCI中不适宜PCI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医院为0,有的医院高达55%。在PCI适宜性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PCI后患者未接受最佳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噻吩吡啶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被证实为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最佳”药物。然而,在美国接受PCI的患者中,PCI术前和术后分别仅有44%和65%的患者应用上述药物。
1/7患者DES置入1个月内停用氯吡格雷
证据表明,PCI术后尤其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至少需接受1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Ting指出,美国1/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置入DES后1个月内就停用了氯吡格雷,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PCI术后大出血发生率最高达10%
Ting指出,美国各医院PCI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2%~10%不等。ePRISM研究表明,经医生患者在手术操作、预期结局等方面进行充分简洁的沟通和共同决策,中危、高危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均可明显降低。Ting表示,这种措施简单可行,是PCI质量改善的重要方面。
术者的手术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Ting表示,一般来说,介入医生的手术量和手术经验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关联。就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来说,研究显示,与年手术量不足6 例的术者相比,年手术量≥ 24例的术者经治的患者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
(整理 朱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