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8-17 总第51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8-17 总第513期
返回上层

总第513期

发布时间:2017-08-17

时评

标题导航

艾滋病疫苗来了是“乌龙”报道

发布时间:2017-08-17来源:《医师报》作者:张广有  阅读: 61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8月9日,《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报道了艾滋病疫苗人体临床试验新进展,文章称“志愿者100%产生了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的感染风险减少了94%”。该新闻发布后迅速登上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头条,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不少人纷纷为之欢呼:“艾滋病疫苗试验成功”,“艾滋病即将被攻克”、“今年的诺奖有着落了”……

笔者看了该新闻后感到不可思议,因为笔者记得艾滋病疫苗近几年并无明显重大突破,甚至不少疫苗项目还纷纷夭折,这个疫苗研究结果究竟有多少真实性?不会是媒体又一次故作噱头“治愈”艾滋病的假新闻吧?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报道和信息来源后发现,果然不出所料,所谓“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的感染风险减少了94%”的试验结果,竟然是来自2013年该疫苗的临床前动物试验——在恒河猴身上的实验,而非此次杨森制药公司所报告的人体临床试验。如此“移花接木”的做法,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随后,更多的专家站出来质疑该新闻的两大疑点:“100%产生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减少94%”。从事艾滋病转化医学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宇歌表示:“100%产生抗体尚不能证明疫苗有效,疫苗产生抗体是正常反应,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是有保护作用的抗体。”据笔者查证,目前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中最高的保护力是RV144艾滋病疫苗,在第3期临床试验中降低了31%的艾滋病毒感染率。

艾滋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表示,不应把两组实验数据混为一谈,“这个新闻是把两个概念糅合到一起,称人体100%产生了抗体而且保护率有多少,实际上猴子和人的差别太大了。疫苗最重要是保护率,这个抗体关键有没有保护性作用,是不是综合性抗体,尤其有没有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这是关键。艾滋病疫苗从1986年开始已经做了30年,没有一个有效疫苗。”

自此真相大白,所谓艾滋病疫苗研发成功的消息不过是又一次媒体“自摆乌龙”的假新闻。近年来,随着新媒体阅读量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为了博“眼球效应”,为了引起轰动,新闻标题极力修饰造成失实,对于一些信息的描述过度解读,甚至不惜伪造信息,而一些新媒体平台并不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和来源出处,盲目转发,造成很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像这次艾滋病疫苗“乌龙”报道,不仅仅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对艾滋病患者来说,我们又一次残忍地毁灭了他们对治愈艾滋病的希望。

最后,笔者呼吁同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公信力是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底线”。为了“抢头条”而博眼球,不惜“移花接木”,让底线失守,危及的是整个新闻行业的根基。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