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科、疼痛、神经内科等国内大咖同开一场会,究竟要碰撞出什么火花?6月3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专家顾问会议在京召开,国内首次三个科室的专家齐聚,就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进行联合讨论。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会委员总干事、解放军总医院疼痛科孙永海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最常见的一种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原带状疱疹区域持续性或间断性的疼痛(疼痛性质: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多种并存)。本次顾问会议邀请来自全国三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就PHN预防、诊断及长期规范化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常建民、陈学军、董钊、傅志俭、卢振和、李志军、陆丽娟、马柯、潘小平、桑红。现场专家们的发言精彩纷呈,讨论热烈。
诊断时机变更
临床长期预后为主要根据
2016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首次将PHN定义为皮疹愈合后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相比既往国际定义“皮疹愈合后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将PHN的诊断时间提前至“皮疹愈合后1个月”。
从患者长期预后角度出发,PHN诊断时机为皮疹愈合后1个月可能更为合适。基于组织愈合时间为4周左右,此后持续存在的疼痛应与遗留外周神经损伤有关。皮疹愈合后3个月进行诊断,患者可能错过早期治疗时机。
未来考虑进行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1个月与3个月不同定义下的PHN患者临床长期预后比较的相关临床研究,对两种不同定义下的PHN患者临床预后进行比较。
明确发病机制
重视神经重塑前的诊疗
PHN为一种典型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与带状疱疹急性炎症期相应区域外周神经损伤相关,进而导致“外周敏化”(外周传入感觉神经元对传入疼痛信号感受性增强)及“中枢敏化”(中枢层面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者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其中,外周神经相关疼痛敏感性受体及中枢层面相关阳离子通道表达逐步经历了激活-调节-改变(神经重塑)的过程。
基于欧美多国PHN流行病学数据,50%以上患者病程长达1年以上,2016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描述“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患者错过早期治疗时机,已经达到神经重塑改变(不可逆状态),可能需要终身治疗。尽早诊断PHN,并给予正确、足量的规范化治疗可以抑制疾病进展。
治疗管理重点
早诊治 规范化 多科联合
2016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PHN的治疗原则为: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药物治疗为基础。PHN相关国内共识及国外指南共同推荐PHN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利多卡因贴剂。早期诊断并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策略对于PHN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中国PHN患者具有“老龄化”特点,部分患者未及时在专科门诊就诊,导致未能及时诊断,延误病情;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得到规范化治疗。PHN患者的长期规范化管理需要皮肤科、疼痛科、神经内科医生共同努力,通过多科室联合学术讨论,互相交流诊疗心得,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教育,通过多科联合规范化PHN治疗管理,改善我国PHN患者长期预后。
此次大会提议,皮肤科、疼痛科、神经内科联合讨论PHN疾病的长期管理,建议从学会层面进行持续PHN 多科室学术交流,同时与会医生应充分肯定PHN患教的重要性,建议进行积极的大众科普宣传,联合多科室进行持续的门诊/病房患者教育。
预防与展望
有效防范 协作诊疗
皮肤科医生需要在带状疱疹急性炎症期,通过识别PHN相关高危因素,早期通过抗病毒治疗以及有效的缓解疼痛治疗方法减少PHN的发生。必要时,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伴随中至重度疼痛的患者联合疼痛科、神经内科进行诊疗,在带状疱疹急性期通过有效的治疗减少PHN的发生。
PHN患者承受巨大的社会、经济、心理负担,迫切需要讨论如何通过医生、患者教育来规范PHN患者流向,改善长期预后。需要积极倡议皮肤科、疼痛科、神经内科多科协作诊疗,就PHN预防、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从学会层面发起定期讨论交流,同时建议通过“患者实体教育”“门诊病房教育”等模式进行持续患者教育,增强患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