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学术杂志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的报道,评述了各种期刊评价方法。我无意批评影响因子,包括同样有评价功能的CiteScore或者Altmetric,实际上这些期刊”评价“办法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数据,多方位展示了期刊的现状。我只是想阐明一点: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的权重太高,可能会导致科技期刊其他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期刊的畸形发展。
如果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给了作者更高的论文被引机会,但对整体科研人员来说发表的机率却小到可以忽略。WOS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6年共收录564万多篇的论文,但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只发表了4000多篇,平均第刊发表200多篇论文:中国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平均每刊的发文量只有100多篇论文。
不同的期刊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如果期刊都以提高影响因子为目标,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也有人不拿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的文章,更多的是关注被引用次数,当然这也不尽客观。有些论文很快就被引用,而且引用次数多,但有的论文要多年之后才会有人引用。引用次数的多少,时间的快慢,都难以说明论文的价值。一篇论文虽然没有人引用,但作者借此完成了科研的起步,并渐入研究佳境,如何来评价这篇文章的价值?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期刊应该能够提供快速、高质量的同行评审,规范、准确的出版,便捷、广泛的传播方式,以及不太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跟一项具体的科研工作能有什么关系呢?
科研人员不应该过于看重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上也有好文章,反之亦然。一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像一片森林里的植物,长得快的树价值也不一定高,长得高的树也不一定人人都需要。如果森林里真的都是一种树,鸟儿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