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真理是赤裸裸的。其实细琢磨,真理的背后还是血淋淋的。比如这句,失败是成功之母。
回顾医学的发展史,尤其如此。
我们现在能在无菌环境中、在麻醉师和各种先进精密仪器辅助下,尝试人体各个部位的复杂手术。而最早的手术,患者将至少面临剧痛、失血、术后感染的三大威胁,手术甚至比疾病更快地把患者推向死亡。
但是,我们仍然要感谢之前那些失败的尝试。否则,人类医学或许直至今日仍然在蒙昧中滞步不前,解除病痛的含义将永远与“巫医”、“妖术”为伴。
医学能有今天的进步,既要感谢在医学实践过程中“牺牲”的累累白骨,也要感谢在失败后不断思考、改进,敢于再次尝试的医生们。
有些悲剧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们才会把医学叫做遗憾的科学。但是这些悲剧给医生们上了很好很必要的一课,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给更多人带来生的机会。从大处着眼,医学统计学会告诉我们,少数失败案例换取的是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而这些进步的推动者,正是那些“失败”的医生们。
有些失败是发生在即刻的。上了手术台,就再也没能下来。面对这样的结果,家属伤心欲绝,医生也是痛彻心扉。一位做心脏介入的心内科好友说起他的一例死亡患者时,这样形容:“夜里突然想起她上手术台时的笑容,心里非常难受,我就咬咬牙告诉自己,她的走换来了后面无数的生。”的确,他后来认真总结经验,用娴熟的技术挽救了无数类似的患者。
有些失败并不发生在当下。另一位心外科的青年才俊好友,最近刚完成了国内首例特殊的微创手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得知半年前经他手术的一位患者今晚发生猝死。而他在难过的同时,也在反思当年手术时是否存在瑕疵,从而引起这次的猝死事件。其实这件事或许并不能称之为失败,只是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存留在心里的缺憾会成为他今后医术日臻完美的驱动力。因为他会时常问自己,假如当初我那么做的话,患者是否会更好……
我为有这样善于反思、勇于自我剖析的医生同行们而感到骄傲!虽然他们有时会因此而饮泣、抑郁、甚至走不出心理的阴影,但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会经历自我剖析和良心拷问的过程,从而达到医术上的进步。
其实放眼望去,医生队伍里完美主义者比比皆是:因为追求出血少、愈合快,才有了电凝器械和微创手术;因为追求伤口美观、试图弥补缺憾,才有了整形外科;因为追求手术患者痛苦少、风险低,才有了麻醉和术中监护……每一项闪烁着科技之光的医学技术背后,不知凝聚了多少名医生在失败过后的痛定思痛,又饱含着多少人文关怀的慈悲!
失败,痛苦,思考,再尝试,无一不是基于医学最初的人文关怀。而唯有在思考后再尝试,才有可能让失败变得更有价值,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和回馈。
一个生命的逝去总是令人唏嘘,但我们从不会因为生命会逝去而放弃对未来的祝福,就像医生们从来不会因为有可能会失败而放弃救治的机会。
无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多么冷漠,感性的人群中总会有医生的身影。只是,作为与死神赛跑的人,他们需要用理性压制一些感性,以便于可以冷静地分析病情和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降低失败的风险。然而,在某个难眠的夜,医生仍然会用自己感性的心去思考如何敬畏和安慰,再用看得破的智慧去梳理和成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