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某县医院查房,遇到一位64岁男性患者,行走时气短、呼吸困难,4年来反复发作。患者曾多次接受利尿治疗,症状减轻后出院,但不久后病情发作又被迫回院治疗。这次利尿治疗后,患者体征平稳,但他却不愿、不敢出院,经常凌晨3~4点惊醒,睡眠极差。
我查房时发现,患者病历上的诊断是扩张性心肌病,继发二尖瓣、三尖瓣与主动脉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但物诊描述中根本未提及主动脉听诊,无第二听诊区向心尖部传导的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且病历上写着未触到、未听到十分明显的主动脉关闭不全,无周围血管征,血压112/48 mmHg,脉压64 mmHg,超声心动图明确报告主动脉瘤样扩张,主动脉根部内径7.9 cm,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左心室舒张末径8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38%。
该患者实际原发病是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导致左心室明显扩大,进而导致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4年来,患者一直以劳力时气短呼吸困难为主诉,没有明显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利尿后症状缓解。十分经典的主动脉关闭不全的体征被漏诊。甚至超声心动图已明确报告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主管医生仍未给予关注,没有纠正疾病的诊断。如果医生能在4年前患者初次出现症状甚至更早在左心功能不全前能通过物诊发现指征,本可及早手术,风险更小,获益更大。这位患者诊治经过再次警示我们,当下医疗环境中存在着忽视临床基本功的严重问题。
有些医生在门诊看病时盲目使用高成本、有射线辐射、对比剂损害和创伤性的检查,忽视问诊、物诊和适宜技术的基本功,在病房时整日忙于电子病历,不重视医学的逻辑思维与哲学思考。依赖于影像报告诊断疾病的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反而把本来不复杂的病例复杂化,危害最大的是带坏一代代的年轻医生。
医学在注重技术的同时,迫切需要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