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研究证据快速更迭,在新理念与新药物不断出现、国际指南持续更新的背景下,我国原有指南已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而需要以最新循证为支撑,重塑诊疗路径与质量控制要点。日前,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牵头,联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等,在系统评估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全面修订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25 版)》。新指南强调以“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 T2T)—长期缓解 / 低疾病活动度—器官保护”为主线:以 DORIS 定义的临床缓解与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作为达标治疗的双锚点目标,强调动态评估与及时调治。指南高度融合中国人群研究数据与真实世界诊疗经验,推荐内容精准可行、操作性强,具有鲜明的本土实践导向。本文将对指南的核心更新内容进行解读,助力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诊断与分类
强化本土证据 推动早诊早治
新版指南在沿用 2012SLICC 与 2019 EULAR/ACR 两 套 国 际 主 流 分 类标准的同时,强化了本土证据支撑,强调中国队列验证其在我国人群中的敏感 性 与 特 异 性, 尤 其 突出 2019 EULAR/ACR 在ANA 阳性、疾病早期病例识别中的应用价值。基层医院仍存在对于症状隐匿或表型不典型 SLE 患者更易漏诊或误诊,需通过规范化识别流程与及时转诊提升诊断准确性。
评估与随访
完善规范化评估 落实规律性随访
新 版 继 续 以 SLEDAI-2000 与 BILAG 为主体工具,并强调依据疾病活动度动态设定评估频率:活动期建议按月评估,稳定期可适度延长随访间隔,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治疗调整。相较以往版本,新版将 SLE-DAS 作 为 对 传 统SLEDAI 敏感性不足的关键补充,其指标覆盖更广,与PGA 和 SLEDAI-2000 具 有良好一致性,并在预后预测方面显示出优势。指南同时重申 SDI(SLE 损伤指数)作为器官损伤评估的国际通用标准,在长期预后判断与慢病管理中仍居核心地位,整体形成更为完整、科学且可执行的“分类—评估—随访”闭环路径。
达标管理
明确倡导“达标治疗”理念
新 版 以“ 早 诊 早 治+ 达 标 治 疗(Treat-toTarget,T2T)”为总纲,旨在实现长期疾病控制的同时减少复发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从而降低累积器官损伤与死亡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
T2T 的 两 大 目 标 状态为临床缓解与低疾病活动 状 态: 前 者 依 DORIS定 义, 要 求 cSLEDAI=0(SLEDAI-2000 的临床分项 为 0) 且 PGA ≤ 0.5,并允许稳定低剂量激素( 如 泼 尼 松 ≤ 5 mg/day) 与 抗 疟 药; 后 者 采用 APLC 提出的标准,要求 SLEDAI-2000 ≤ 4、PGA ≤ 1,且泼尼松不超过 7.5 mg/day。
两种状态可分别作为短期与长期管理锚点,指导“目标—评估—调整”的用药强度优化与减激素路径。
多 项 研 究 表 明, 达到 并 维 持 DORIS 缓 解 或LLDAS 可显著降低器官损伤进展及其他不良结局风险,体现了 SLE 治疗由经验性“控制症状”向以明确目标与动态评估为核心的现代管理范式转变。
药物使用
药物应用: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平衡
活动期(尤其重要脏器受累)仍以糖皮质激素(GC)作为诱导基石,配合免疫抑制剂(IS)早联合、快减量;新版首次明确维持期泼尼松当量≤ 5 mg/day 为目标,并强调在病情达标(缓解或 LLDAS)基础上循序减量、个体化停用。相关证据显示,长期维持在< 5 mg/day 可显著减少感染、心血管事件与累及器官损伤,而不显著增加复发风险。由此,激素策略由“控制症状”转向“最小化暴露、优化长期结局”,减量前提是IS 有效巩固与规范随访监测,不主张一刀切。
IS 的 适 应 证 与 时 机总体未变,仍用于中重度活动或关键器官受累的诱导与维持,依据表型、既往应答与合并症进行个体化选择与序贯。本版补充纳入西罗莫司证据:在难治或激素依赖表型中可见疾病活动度降低、用量下调与蛋白尿改善的信号,虽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但真实世界中支持其在特定人群中的可选性。
生物制剂 / 靶向治疗面向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复发高风险人群,聚焦 B细胞、I 型干扰素与补体通路;其中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已在国内可及,前者在多项 BLISS 研究及东北亚数据中证实提高SRI-4 应答、助力减激素并延缓损伤,后者的中国研究显示提高应答、降低复发并改善肾指标。
利妥昔单抗 / 奥妥珠单抗、阿尼鲁单抗、依库珠单抗的研究证据还相对有限,需要权衡可及性、安全性及有效性。JAK 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在皮肤 / 肌骨表型显示获益,可作为选择性补充而非常规 一 线;CD19 CAR-T在复发难治 SLE 中出现深度缓解与免疫重塑线索,但仍属探索阶段,需严格适应证、规范治疗管理与随访。
总 体 上, 遵 循“ 早联合、快减量、强维持、严监测”的序贯策略,在T2T 框架下兼顾疗效与安全,实现最小化毒性暴露与长期结局优化。
多脏器受累
多器官受累应个体化管理
新指南在多器官受累管理上突出分层与个体化,较 2020 年更精细且循证更坚实。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病理分型、既往应答、复发风险及合并症,维持阶段以MMF或AZA等巩固,整体与国际共识保持一致。
在并发抗磷脂综合征(APS)、血小板减少(TP)与神经精神狼疮(NPSLE)等关键受累的处理上,新版更强调“分型—对策—监测”的一体化路径。
APS 采用 2023 年分类 标 准, 指 出 aPL 与 静 /动脉血栓、瓣膜病、微血管病变及肾损伤等密切相关;管理遵循表型分层——静脉血栓以长期维生素 K拮 抗 剂 抗 凝 为 主( 常 以INR 2.0~3.0 为 目 标 ),动脉血栓或“三阳性”可考 虑 提 高 INR 目 标 或 合并抗血小板治疗;妊娠相关 APS 推荐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单纯aPL 携带者以一级预防和动态风险评估为主,避免过度干预;复发或难治病例在排除依从性与药物相互作用后,可个体化加入免疫调控。
TP 参照原发性免疫性 血 小 板 减 少(ITP) 路径,治疗目标聚焦降低出血风险而非追求“正常计数”:一线为激素和 / 或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复发 / 难治可根据既往应答与复发模式选择利妥昔单抗、传统免疫抑制剂或TPO 受体激动剂;同时强调鉴别诊断——血小板波动不应简单归因于疾病活动,需系统排查病毒感染、药物因素、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及 APS 相关机制,必要时结合血涂片、溶血与凝血指标及骨髓评估,避免误治。
神经精神狼疮(NPSLE) 坚持“机制分型驱动”,免疫介导型以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CTX 或 MMF) 为 主、 并在达标框架下尽早减激素;以血管病变为主者优先采用抗血小板 / 抗凝策略;无器质性基础的功能性症状则以对症与心理干预为主,避免滥用免疫抑制,依托多学科协作实现更精准与更安全的个体化治疗。
全程管理
急性控制延展为全程管理
新指南将 SLE 管理由急性期控制延展为慢病全程的“识别风险—预防干预—随访评估”闭环。
感染方面 强调基于免疫抑制相关风险进行高危人群识别与分层监测,合理应用预防性策略与早期干预,降低感染与相关死亡的累积风险。
妊娠方面 延续“计划妊娠—风险分层—多学科管理”的路径,明确妊娠条件与药物管理、随访要点,力求在疾病可控前提下减少母胎不良结局。
疫苗方面 首次系统提出接种建议,建议所有患者每年评估接种状态,并跟据疾病活动度与免疫抑制用药制定个体化方案:多数情况下灭活疫苗可安全接种(即便在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期间亦可考虑),减毒活疫苗应避免;优先推荐流感、肺炎链球菌、乙肝、HPV 等。上述措施共同指向减少复发与并发症、提升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全程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