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08-21 总第898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08-21 总第898期
返回上层

总第898期

发布时间:2025-08-21

感染专栏

标题导航

四肢麻木胸背疼一年半 神经疾病 or 感染?

发布时间:2025-08-21来源:《医师报》作者: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袁红霞  阅读: 895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57086288099(1).png

病 例分享

      主诉 患者,男性,59 岁, 离 退 休 人 员, 因“四肢麻木 8 d,加重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1 d”于 2023 年 4 月 15 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 8 d 前无诱因出现四肢麻木,伴后枕部、颈部疼痛。颈椎 MRI提示: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C3-7 间盘突出;颈椎前缘、C3-4 椎体后缘渗出性改变。予以加巴喷丁、艾瑞昔布、藤黄健骨胶囊对症治疗无缓解,1 d 前无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右上肢不能抬起,不能持物及抓握,站立及行走费力,行头 CT 检查后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原因待查”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既往史 腰椎管狭窄病史 3 年;有畜类(羊)接触史。

       查体 T 36.1℃,P 70 次/ min,R 20 次/ min,BP115 / 75 mmHg。右上肢肌力 2 级,右下肢肌力 4 级,左上肢肌力 5 级,右下肢肌力 5 级,右侧病理征阳性,右侧肢体痛觉减退。

       辅 助 检 查 血 常 规:WBC 4.48×109/L,NE%68.24,LY% 20.54,RBC4.07×1012/L,HB 114.80 g/L,PLT 245.90×109/L。尿液分析:尿胆原+;肝功:ALT 21 U/L,AST 18 U/L,TP 62.20 g/L,ALB 34.10 g/L;ESR 46 mm/h;CRP 9.69 mg/L;PCT 0.0855ng/ml;IL-6 0.0122 ng/ml;铁蛋白 425.03 ng/mL;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1:200(+);血培养阴性。心脏超声: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微量返流。右侧上颌窦囊肿;MRA 见 右 侧 颈 内 动 脉C5、6 段较对侧细;右侧大脑前动脉 A1 段未见显示;椎 - 基底动脉位置抬高。肌电图提示传导阻滞;F 波:右侧正中神经,右侧尺神经出现率略降低。胸 椎 + 腰 椎 MRI:T10、11 椎体骨髓水肿。L3-5 椎间盘信号异常,L3-4 椎体前缘、右侧腰大肌渗出性改变;感染性病变?腰椎棘突区渗出性改变。胸、腰 椎 及 间 盘 退 行 性 变。L5-S1 椎间盘突出。

      诊疗经过 患者本次入住神经内科,考虑颈椎病可能性大,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追问病史, 患 者 诉 2021 年 9 月23 日因“发热伴胸背痛”于我院行胸腰椎磁共振检查,提示 T3-4 椎体、L3-5 椎 体 骨 质 破 坏, 累及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双侧腰大肌,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图 1-4)。后于某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布鲁氏菌病”,予以多西环素片联合利福平治疗 3 周后,症状缓解,自行停药,未再复诊。

     本次完善布氏杆菌凝集 试 验 1:200( +), 请我科会诊,综合患者畜类(羊)接触史,既往布鲁氏菌病诊治过程,考虑“慢性布鲁氏菌病、布鲁菌性脊柱炎、布鲁菌性周围神经病变”,遂于 2023 年 4月 21 日转入我科治疗。予以多西环素 0.1g,q12h静点(2 周)+利福平胶囊 0.6g(2 周)qd 口服+硫酸依替米星 0.3g,qd 静点(2 周 ),2023 年 4 月29 日患者右前臂可抬举,右 上 肢 肌 力 3- 级,2023年 5 月 4 日患者右上肢可抬举,他人搀扶下可短时间站立及行走,四肢麻木及后枕部、颈部疼痛减轻,于我科办理出院。出院后予 以 多 西 环 素 0.1g,bid口服+利福平胶囊 0.6g,qd 口服,患者出院后 1 个月复诊诉生活基本自理,3 个月后复诊患者四肢麻木基本缓解,后枕部及颈部无疼痛,四肢活动灵活,可自行驾车外出。1 年后患者复诊一般状态良好,无关节疼痛,无肢体麻木。

1757086505311.png

病例 分析

                                                                                   布病累及神经、脊柱常见

      布 鲁 氏 菌 病, 简 称布病,亦称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发的人畜共通传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感染的绵羊、牛和猪。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产物)、血液、尿液或乳汁等,经皮肤或黏膜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以寒战、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为主。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体温下降时伴随大量出汗。肌肉疼痛多发生在双侧大腿及臀部,表现为痉挛性疼痛。关节痛 多 见 于 脊 柱、 骶 髂、膝、肩等大关节,为游走性刺痛。此外,患者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时间为 2~3 周,若在此期间未接受规范且有效治疗,患者在经历数天至 2 周无热期后,可能会再次出现发热,形成所谓的“波状热”。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出现骨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并发症。根据病程不同,分为急性期(病程在 3 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 3 至 6 个月之间)和慢性期(病程超过 6 个月)。

      布鲁菌性脊柱炎约占布鲁氏菌病患者的2%~53%,MRI 检 查 是布鲁菌性脊柱炎早期首选 的 检 查 方 法。 此 外,0.5%~25.0% 的布鲁氏菌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被称为神经型布鲁菌病,常作为布鲁氏菌病多系统受累的一部分出现,也可能是布鲁氏菌病的唯一表现。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必要时延长疗程。根据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类型来选择药物及疗程。

                                                                           早期明确诊断及并发症治疗尤为重要

     本患者一年半前起病时有发热伴有胸背痛,“布鲁氏菌病”诊断成立,需予以三联治疗,总疗程至少 3 个月,结合胸椎和腰椎磁共振影像学改变,当时外院忽略了并发症的诊断,且患者未能规范诊治,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对于布病患者,要明确并发症的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等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及疗程,避免误诊及漏诊。

p012-N80122-1-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