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 黄玲玲)病原学变迁、耐药加剧、精准诊疗需求等已成为感染性疾病诊疗的核心挑战。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基础疾病患者数量增多,无疑加剧了未来感染诊疗的难度。为此,《医师报》特邀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杜小幸主任医师分享感染疾病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畅想应对之策。
令人兴奋的感染全新诊疗体系进行时
“重症感染诊疗的关键在于快筛、快诊、精治。”解立新教授指出。解教授团队早在 8 年前就提出了床边快速诊断的理念和技术。目前,该技术有望在一年内实现对呼吸道感染休克患者 3 h 内诊断准确率超过 95%,包括对未知病原体的检出。“这将是未来重症感染诊疗的一大趋势,有望大幅提高早期诊断率,为重症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微生态是引起宿主免疫紊乱的关键因素。近两年,二代、三代测序技术不断推进,在对细菌、真菌微生态认知基础上,我们对病毒微生态的认识不断加深。或许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方法学体系,绘制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乃至肺泡的微生态图谱。有了这张图谱,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到免疫紊乱的核心机制,进而绘制基于肺泡和细胞分子水平的肺损伤修复图谱,建立多模态虚拟肺。
在数据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数据?解教授举了个例子,利用可穿戴设备结合智慧化平台,可在社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暴发时,早期判断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气管支气管炎,监测氧合指数、心率等指征。目前,解教授团队已建立起智慧化 ICU体系,通过 AI 技术对感染病进行全流程管理,实现早期干预、规范化治疗,避免疾病不可逆性恶化。
应对感染性疾病诊疗三大核心挑战
杜小幸指出,感染病的战场正随病毒变异、耐药菌蔓延而不断转移。当精准诊断技术照亮病原体隐匿的角落,耐药菌的阴影却在悄然扩张。
病毒性疾病构成持续威胁 从流感、新冠到埃博拉,新型高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已成为人类难以消除的长期伴生物,随时可能暴发流行。这迫使感染科医生持续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进行常态化病原体监测与变异追踪。
病原体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即便新药不断上市,多重耐药菌、结核、甚至传统“易治”疾病如淋病均面临严峻挑战。耳念珠菌等耐药真菌在国内外多点暴发,表明耐药性变迁已成为诊疗中的“顽固堡垒”,单靠新药可能无法根本解决。
快速精准诊断是破局关键 基因检测与蛋白检测水平的飞跃显著提升了诊断能力,使经验性治疗转向靶向干预。重症感染救治的黄金窗口要求诊断必须兼具时效性与准确性,但瓶颈犹存。亟需发现与病原体匹配的靶向蛋白或生物标志物,辅助判断干预必要性与时机。 政策与科学的双刃剑下,一线医生在监测预警前线负重前行,AI 能否成为打破基层诊疗壁垒的关键力量,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