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漫长过程。一名汽车修理师可以通过设备检测出每一毫秒发动机所处的状态,轻而易举地发现问题。而医学是复杂的,再好的心脏外科医师也不能说出心脏每一毫秒的状态,没有100%的把握修好。
其次,医学创新更有可能付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代价。创新周期更长,审查更严。
再次,创新要带来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但很多医学创新在短期内不能变现。有的甚至永远无法回报投资者,比如“孤儿药”的研发。
不过,医学创新范围广,在治疗领域,可以通过基础研究研发新的药物,可以通过手术改良研究新术式,这是临床医师参与较多的领域;在医疗设备领域,新器械研发与工业、基础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最需要学科间的碰撞,而不是医生的单打独斗;在医疗服务领域,更多是需要跨学科、并联合数字科技、IT科技一起改进,而且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政府决策部门的参与才能完成完整的创新过程。
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医生赶上了创新的时代,每天都有保障性、颠覆性科技产生,如基因的快速检测,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医学创新带来了更多机会。
笔者认为,医生参与创新研发可以从小处着手,找到一个客观的、微小的需求,细分市场,聚焦才能找到创新方向。进行这类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颠覆。试想,如果你发明一个新的器械,完全改变了医生原来的操作习惯,这样的发明创造并不可取,也不会有市场。
创新也可以从大处着眼,打造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尖端的科学核心技术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的环境下,完全沿用外国的研发系统甚至研发思路,未必适合中国,创新性研究需要寻找合适的突破口。这样我们就能在竞争层面绕开对手,在某个专项上做得比国外好。同时在研究设计、质量控制方面应该花更多的工夫,寻找一个高质量的技术平台,一个具有独到见解的科研合作伙伴,这些都是“大科学”时代下临床创新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