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2日,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召开。全球1.2万名学者及医生涌入法国巴黎,共享这一全球顶级介入盛会。本次大会涵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所有领域,包括冠脉介入、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衰介入治疗及其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等。无论是介入医生、导管室技师还是导管室护理人员,都能从会议中收获颇丰。EuroPCR已成为各地学者分享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全球学术平台。
国人声音
阜外医院内外科携手治疗左主干病变经验
左主干PCI占总PCI例数4%,3年全因死亡率4%,术者经验很重要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在EuroPCR大会上介绍了该院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3年随访结果。高院士指出,PCI治疗左主干病变具有较低的支架内血栓形成、血运重建和死亡发生率,但应避免用于SYTAX评分>32分的患者。而且,术者经验对临床预后有很大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
该研究纳入2004-2011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左主干PCI的1948例患者。左主干PCI占总PCI例数的4%左右。其中末端分叉病变超过80%,合并三支病变接近40%;Syntax评分为(24.0±7.1)分。
结果显示,30 d和3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0%和4.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0.9%和6.2%;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0.6%和1.7%。
与经验不丰富的医生相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左主干介入治疗,所完成病例的Syntax评分更高,合并三支病变的比例更高,30 d(0.6%与2.1%)和3年(3.8%与5.4%)全因死亡率更低,3年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也更低(9.1%与11.1%)。
高院士还比较了Syntax评分和SyntaxⅡ评分对预后的影响。对于Syntax评分分别为>32分、23~32分和≤22分的患者,3年死亡率分别为8.2%、4.2%和3.2%,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15.6%、11.2%和6.4%。
对于SyntaxⅡ评分分别为>28分、21~28分和≤21分的患者,3年死亡率分别为7.3%、4.0%和1.6%,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14.0%、10.2%和5.2%。
此外,高润霖院士还比较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PCI治疗左主干病变的结果。研究纳入2004-2010年在该院行血运重建的患者(CABG:2917例;PCI:1528例)。
与CABG相比,PCI的事件发生率仍略高(3.8%与2.5%),特别是Syntax评分≥33分的患者,PCI治疗的3年全因死亡率高达7.8%,显著高于CABG组(2.4%);而Syntax评分≤32分的患者,PCI和CABG的3年全因死亡率接近(3.2%与2.7%,图1)。
最新研究
Notion试验:不开胸换瓣手术正转向中低危人群
根据来自Notion试验的最新资料,对于外科手术中低危的患者,采用自膨胀式瓣膜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与外科手术取得了相似的2年随访结果。
在3月份的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会议上,研究者曾报告了该研究的1年随访结果,发现TAVR与手术组患者的1年复合终点发生率相当(13.1%与16.3%)。
在EuroPCR大会上,丹麦哥本哈根心脏中心Søndergaard报告,随访2年时,TAVR与手术组患者的主要事件发生率仍无显著差异(15.8%与18.8%,P=0.43)。
而且,TAVR与手术组的2年全因死亡率(8%与9.8%)、心血管死亡率(6.5%与9.1%)、卒中(3.6%与5.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与3.3%)、心肌梗死(5.1%与6%)的发生率也类似。
但是,手术治疗组的患者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22.7%与60.2%),TAVR组患者需要置入起搏器的比例显著增加(41.3%与4.2%)。虽然TAVR组患者有效瓣膜面积的增加更加明显,但也更容易出现轻中度主动脉瓣反流。
研究者认为,该结果证实了TAVR在较低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及更多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自膨式TAVR系统目前已被FDA批准用于手术风险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在中危人群中进行的更大规模的SURTAVI研究正在进行中。
该研究纳入280例年龄≥70岁的外科手术中低危患者,随机接受TAVR或外科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术。
PRAGUE试验:急性心梗患者完全血运重建未进一步获益
既往多项研究显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采用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效果优于仅处理罪犯血管策略。
但是,捷克共和国布尔诺圣纪念大学医院Ota Hilnomaz 报告的PRAGUE研究中,在STEMI患者中采用完全血运重建和仅处理罪犯血管的结果相似。
该研究在2009-2013年间入选214例STEMI患者,非罪犯血管至少存在1处≥70%的狭窄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完全血运重建106例,在3~40 d内分步实施;非完全血运重建108例,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采用标准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平均随访38个月,两组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无明显差异。其中,两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无差异,但非完全血运重建组中出现了3例卒中。完全血运重建组发生了4例围手术期心梗,但预后较好。
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随访期内完全血运重建组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低(HR=0.25);另外,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由非罪犯血管导致的心肌梗死低于完全血运重建组。
因此,对于STEMI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完全血运重建,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同时要结合其非罪犯血管的血流储备分数检查。
“桡动脉悖论”: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反而更高
研究发现,在心导管操作中,由于桡动脉入路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同时也使得人们股动脉途径的经验减少,从而在必须用到股动脉时增加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人员通过对17 059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桡动脉时代,当需要股动脉通路时——经常是作为一种支持手段,穿刺点并发症要比非桡动脉时代更常见。由于当前时代的患者(桡动脉+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超过了非桡动脉时代患者(单纯股动脉),这就在人群水平上抵消了桡动脉途径的优势。
因此,初学者应当注意这一“桡动脉悖论”,并在实际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
老年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长期安全性更佳
老年患者往往存在更高的出血风险,对老年人选择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证据有限,人们也常存在顾虑。
2015年EuroPCR上公布的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与裸金属支架(BMS)相比,使用DES似乎可以降低长期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且不增加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发生率。
研究连续入选在欧洲两家中心接受PCI治疗的635例老年患者(年龄≥75岁)。其中,170例患者置入至少1枚DES,另外465例患者接受了BMS置入治疗。
结果显示,与接受BMS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DES治疗患者的5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40.5%与55.7%)。
此外,DES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BMS组无显著增加(13.8%与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