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周晓辉医生因工作生活压力及医患关系问题自缢身亡的事件引发了全国医疗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一名新婚不久的乡村妇产科女医生跳河自杀;2010年,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名医生相继自杀。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医生肩负着治疗病痛、减少死亡的责任,且每天都要面对患者的病痛和死亡,医生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医生的精神心理健康迫切需要关注。
医生面临抑郁及自杀困境
近年来,我国医生自杀事件时有报道,而美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2014-2015学年的前两个月,纽约有两名实习医生死于自杀。研究者、纽约精神病学研究所Matthew L. Goldman等介绍,大量证据显示,处于学习或实习阶段的医生出现抑郁及自杀想法的风险尤高,但相关机构并无系统的机制发现并提供治疗。(JAMA Psych.2015年3月4日在线版)
在美国,医生自杀的情况并不鲜见。根据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的数据,每年有300~400名医生自杀身亡。
Goldman介绍,2003年,JAMA发表了一项指南(图1),鼓励针对医生进行自杀预防及抗抑郁治疗。“但12年过去了,这些被提议的干预措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呼吁包括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在内的国家性机构应通过提出全面的教育、筛查及治疗策略,以关注这一群体的精神卫生问题。
专家视角
我国医生精神健康亟待关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 唐丽丽
Goldman等发表的这篇文章用有效的数据证实了实习医生面临的抑郁和自杀困境,无疑是想给美国的医疗界及相关管理部门敲响警钟。
文章指出,医疗训练过程中睡眠不充足,社会支持少和孤独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近期一项涉及美国13家医院、740名实习医生的研究发现,实习医生在实习的前3个月,抑郁发生率从3.9%飙升到27.1%,同时,实习医生的自杀观念激增370%(Arch Gen Psychiatry.2010,67:557)。
我国对实习医师抑郁问题似乎还没有专门的调查数据,但是我国实习医生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感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而且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精神问题几乎都是闭口不谈。这种病耻感,禁锢了有精神问题的医生,使他们不敢向领导和同事谈及这些问题,这就更容易使医生的精神问题被忽视。
医生的精神健康问题谁来关注?如何筛查出医生自身的精神问题,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以及从管理层面得到重视,我想绝不仅仅是美国面临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同样也为我们中国的医学界“医生抑郁与自杀问题需要调查和得到有效干预”敲响了警钟。
【中国现状】
职业倦怠、精神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1/4急诊医生现重度职业倦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翁志梁教授等调查发现,中国急诊科医生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处于中度水平,工作满意度一般。(Emerg Med Australas.2014,26:538)
既往研究显示,26.8% ~51.0%急诊科医生经历过明显的临床困扰,这种心理困扰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17.8%,在其他科室医生中的发生率为19%~29%。该研究回收到北京3家综合医院205份医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根据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急诊科医生和一般人群的焦虑评分分别为7.8和4.7;抑郁评分为7.9和4.7。25.4%急诊科医生表现出重度职业倦怠。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诊科医生需要处理很多未知的事件,常处于高压环境下。加之我国人群基数庞大,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医生的工作量超负荷。据报道,57.5%的医生每周工作40 h,导致医生时间和精力不足,最终致职业倦怠。”研究者说,“此外,医患信任缺失、医疗暴力事件增多,也加重了医生的职业倦怠。”
研究者表示,急诊科医生广泛存在心理困扰,亟需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此外,国家医疗管理者应完善立法,禁止医疗暴力事件,确保医生的休息时间,并增加其劳动收入,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
社区医生精神健康堪忧
职业压力和医疗环境是祸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祝墡珠教授等调查发现,中国社区医生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一般人群,据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社区医生的焦虑和抑郁评分阳性率分别为18.0% 和31.7%,30岁以上、专科毕业的已婚/同居和离婚/丧偶的医生焦虑和抑郁风险更高。(Int J Psychiatry Med.2012,44:257)
研究纳入451名上海社区医生,平均年龄37.8岁。结果显示,社区医生的焦虑评分仅略微低于汶川地震后当地居民的焦虑指数(41.1与45.4)。尽管社区医生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医院里的医生,但高于其他国家的医生,甚至是急诊科医生,且焦虑抑郁障碍出现的频率也高于其他国家。
祝教授表示,医生的精神压力现状与政府医疗投入不足,医患间信任度下降,中国医疗行业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导致医生的劳动与收入不符等密切相关。职业压力导致职业满意度下降,最终导致医生身心受伤害。
“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医疗领域应更关注社区医生的精神健康,尤其是高危者。鼓励他们去积极寻求专业帮助,以防出现心理问题。改善医生的精神健康,才能提高对患者的医疗质量。”祝教授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