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领域具有诸多作用,可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等。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和地位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
☆2014年美国JNC 8、美国高血压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指南等在内的欧美指南,均不再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的专家声明也指出,非心脏手术术前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有待深入评价;
☆国际知名的REACH等多项研究相继显示,对于稳定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并不能让患者获益;
☆更有学者提出,β受体阻滞剂不应再作为搭桥手术的质量控制指标。
针对β受体阻滞剂的争议,阜外心血管医院郑哲教授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陈鲁原教授,分别从β受体阻滞剂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术)后和高血压上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郑哲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发现,搭桥术后坚持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远期死亡率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Circulation. 2015年4月23日在线版)。肯定了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后,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药物的有效性。
陈鲁原教授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老年人降压首选。
β受体阻滞剂降低搭桥术后死亡风险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 张恒
β受体阻滞剂应用渊源
作为传统的心血管病治疗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被常规在术前使用,以降低术后房颤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世纪初,基于美国国家医保数据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注册登记的多项研究结果一致显示,搭桥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随后,国际主流临床指南明确推荐搭桥术围术期使用该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作为搭桥术质量控制指标和常规术后二级预防药物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既往研究主要针对围术期,特别是术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很少有人注意到搭桥手术出院医嘱里,最常使用的β受体阻滞剂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支持证据。”
郑哲教授表示,“近十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质量监管,以美国为例,心脏搭桥术患者出院带药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达90%以上。但这一治疗方式潜在的效益,国际上至今并无明确定论。”
该项研究结果的发表,为国际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第一手的客观证据和参考。
β受体阻滞剂带来生存获益
研究开创性地将医生医嘱表现和患者依从性进行了综合衡量。
研究显示,在用药评价结束后为期3年的临床随访中,从未或间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全因死亡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坚持用药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6.8% 、6.6% 和3.9%,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1% 、17.1%和14.9%,而这一结果并未明显受术前心肌梗死病史的影响。
系列亚组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均得到一致结论,即术后长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为搭桥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结果提示,在我国仅有一半的患者在搭桥术后1年中持续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现状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临床资源。
一方面,只有70%的患者出院带药中具有β受体阻滞剂,对外科医生来说医疗质量的提高仍具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出院时开具了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有近30%在术后1年里停药,反映出患者依从性有待巩固和加强。”
研究对国内外均具参考价值
冠心病再血管化后应用二级预防药物,对患者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行冠脉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超过百万;我国搭桥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手术量每年达4万例,2014年我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突破50万例。
郑哲教授表示:“这无疑是国内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并为了解我国搭桥术后二级预防现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素材。《循环》杂志对这一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因其独特的研究样本和结果,对于发达国家医疗工作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参考价值。”
β受体阻滞剂不宜为老年初始降压首选
▲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鲁原
β受体阻滞剂降压地位下降
在预防高血压患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上,β受体阻滞剂没有其他几种主要药物有效。2013年发表的13项关于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降压药物的RCT汇总分析表明,与安慰剂比较,或与未进行降压治疗比较,β受体阻滞剂在减少全因死亡、致命和非致命冠心病事件方面无明显差异,不能有效地减少卒中发生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可能更适用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伴心肌梗死及心衰病史的患者。因此,除欧洲高血压指南外,国际上新公布的高血压指南均未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无强适应证患者的起始降压药物。
2015年台湾高血压管理指南首次将阿替洛尔与其他种类β受体阻滞剂区别对待。因为该指南指出,阿替洛尔与非阿替洛尔类β受体阻滞剂间可能存在差异。但多个指南的主要制定者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只有找到数据支持非阿替洛尔类β受体阻滞剂时,其降压治疗地位才可能发生相当大的改变。
降压存劣势 不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β受体阻滞剂不能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血压,因为老年患者血管顺应性减低,致使收缩压升高12%~18%,舒张压降低12%~24%。
与其他降压药比较,β受体阻滞剂存在以下劣势:在降低收缩压和中心动脉压幅度、延迟或逆转左心室肥厚、抑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动脉僵硬和小动脉重塑上的作用较弱。在改善60岁以上患者预后方面,不如其他几种主要药物,特别是降低卒中的证据不足。
因此,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需考虑年龄因素。舒张期高血压多见于年轻患者,且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单纯收缩期(ISH)高血压多见于老年患者,与衰老和动脉硬化相关。这两种类型的高血压治疗方案不同。
正如加拿大高血压指南多年来一贯所指出的那样:对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如无强适应症,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老年降压 首选CCB和利尿剂
Syst-Eur、Syst-China等多项研究证实,以钙拮抗剂(CCB)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能有效降低老年ISH患者的心血管事件。MRC、SHEP、STOP-hypertension和HYVET研究均证明,利尿剂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
2013年美国高血压学会和国际高血压学会发表的《美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建议:≥60岁的非黑种人群的起始降压药物,宜首选CCB或利尿剂;如有需要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由于ARB+利尿剂具有“双重排钠+扩张血管”作用,机理上契合ISH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LIFE研究的ISH亚组分析两年随访结果表明,ARB联合噻嗪类利尿剂能够显著降低老年ISH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因此,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台湾高血压指南除推荐CCB或利尿剂外,同样推荐ARB治疗老年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