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3-23 总第49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3-23 总第494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4期

发布时间:2017-03-23

时评

标题导航

我关心患者 谁关心我?

发布时间:2017-03-23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雨  阅读: 56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新闻背景:

这段时间,河南新乡的乡村医生杨全鸿火了。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他在自家院子里放了一把火。

3月7日,杨全鸿在自家诊所的院子里,烧掉了行医近50年患者因无钱看病所写的欠条。他看过的患者家庭大多很困难。“他们看病太苦了,在我这看病有条的就打个条,没条的就算了。”1969年从医开始,至今欠条上的金额已达50万元。而杨全鸿则一把火把这50万全部烧掉了。

此事被媒体关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伴随着媒体的聚焦、褒奖、荣誉甚至质疑之声,让老杨有些苦恼。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杨全鸿自然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已经古稀之年的杨全鸿说,他累了,从今天开始不再看病了,要歇一歇……



就事件本身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医德教育素材。其难能可贵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与个别大处方医生形成鲜明对比。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如今医药行业的一股清流。

杨全鸿医生的高尚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亦应该清醒地看到高尚背后所反映的问题。难道杨医生烧了这50万欠条之后,我们仅仅是鼓鼓掌就结束了吗?

首先,对于“好人”的宣传评价标准有待转变。在众多宣传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某某某几十年如一日,苦守清贫,为大家无私奉献;为了集体的发展,多年没见过妻儿和母亲;身患绝症依然坚持工作……

当前不比从前,我们固然需要精神层面的激励和引导,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物质的需求已不同于从前“众人皆穷困”的状态。社会需要为这些帮助了大家的“好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激励,这才是引导大家“做好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否则大家只会认为,“高尚有什么用,付之一炬之后,还不是一无所有。”

因此,好人更需要社会保护。在当前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背景下,紧靠精神引导恐怕已不足以完成社会价值导向的引导。

同理,需要激励和动力的不止“好人”群体,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生群体,同样需要激励和动力。正如钟南山院士在全国两会上所提出的,对于当前的医改,医生没有积极性,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的确,在已经维持了多年深水区医改的当下,医生被附加了太多的要求,医保控费、和谐医患、人文关怀、三好一满意、质量控制……而留给医生的除了看不完的患者、不成比例的薪酬、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以及不定时的暴力伤医和医闹,当然还有那y遥遥无期的“提高待遇”。

要想发挥医务人员医改主力军作用,就必须给予他们相应的保障。没有积极性,即便有再宏伟的蓝图恐怕也难以实现。

千里马之所以能日行千里,前提是其“一食或尽粟一石”。马瘦毛长作不了战马,片面强调奉献,已不适合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