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3-23 总第49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3-23 总第494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4期

发布时间:2017-03-23

心脏康复专栏

标题导航

防治冠心病 中西医优势如何互补?

发布时间:2017-03-23来源:《医师报》作者:史大卓  阅读: 55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如何中西医优势互补?利用现代西医学的微观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病理生理观察,提高中医药治疗的靶向性;利用中医整体辨证、个体化诊疗的理念,综合西医靶向治疗产生更佳整体综合效应,需要药理、药学、毒理、临床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结合,进而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提供临床疗效做出新贡献。

blob.png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临床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规范化,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多中心设计逐渐应用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临床研究。

在注重临床研究方法科学性的同时,研究方法手段亦逐渐提高,如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扫描及临床结局指标等。

临床用药方式多样化,辨证用药和辨病用药(包括根据中药药理研究应用中成药)相结合,目前上市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有百余种,除根据其功能、主治用药外,临床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选择不同中药制剂,获得较好效果。

某些中医证候诊断和疗效判定客观化,如近年来建立的冠心病血瘀证标准,不仅从中医临床宏观表征进行了量化规范,且结合现代医学理化检查,如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状态及冠脉造影等进行了探索,对客观针对性应用中药防治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领域

中医方药治疗历史悠久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活血化瘀方药冠心Ⅱ号、芳香温通方药宽胸丸、宽胸气雾剂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以来,其研究逐渐深入。

近年来,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仍主要集中于芳香温通、理气活血及益气活血类方药的方面。发作期或心肌梗死疼痛剧烈时,主张用芳香温通、活血化瘀类制剂,如麝香保心丸、宽胸气雾剂、速效救心丸等,此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缓解期则多主张应用理气活血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

代表方药有冠心Ⅱ号、血府逐瘀汤、益气活血合剂、振源胶囊、心悦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可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作用机理和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粘聚和血栓形成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有关。

中药有效成分、部位防治冠心病研究,近年来多集中在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楂黄酮、葛根黄酮、淫羊藿黄酮,皂甙类化合物如人参皂甙、赤芍皂甙、三七皂甙及酚类化合物如阿魏酸、丹皮酚等方面。虫类中药提取物如蚓激酶、蛇毒去纤酶、水蛭素等,临床显示有抗凝、抗血小板及一定的溶栓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

和介入后冠心病的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介入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冠心病治疗学上里程碑式的发展,使冠心病对症被动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治疗,即尽快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挽救濒死的心肌,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改善了患者住院死亡率和远期预后,但血运重建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顿抑、冬眠及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等,仍是现代医学面对的难题。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般认为发生机理和氧自由基产生及钙、钠离子超负荷有关,许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皆有一定的抗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作用。如生脉饮、丹参、人参皂甙、三七皂甙等,作用机制主要为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离子超负荷等。

这些药物对冠心病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如心悦胶囊合复方川芎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介入后冠心病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研究和通心络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血液灌注的研究等,皆显示有较好疗效,证实了中西医结合在防治冠心病方面作用互补的优势。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尽管取得多方面进展,但冠心病仍是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1年内心血管病事件(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血栓形成等)的发生率仍在10%。

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仍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今后应着重从几方面提高防治冠心病的效果:

blob.png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