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疾病包括PTE、肺动脉高压(PH)、肺血管炎、肺血管内肿瘤、肺血管发育异常等,其中主要是PTE和PH。肺血管疾病既可原发于肺血管本身异常, 也可继发于心、肺和周身疾病。基层医院的医师对其了解远不如体循环多,误诊、漏诊, 贻误治疗屡见不鲜。虽然国内外已出台一些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方面的指南或共识,但至今缺乏针对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案。
基层医院肺栓塞如何决策处理?
PTE简称肺栓塞,未经治疗的PTE死亡率高达20%~30%,及时诊治者死亡率可降至2%~8%。特别强调,一定要注意寻找PTE的栓子来源,也就是要关注DVT形成。
关于基层医院诊治PTE策略,首先要想到PTE,其次要寻找PTE的高危因素,要熟悉PTE的临床症状,及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判断PTE可能性,可参考Wells评分(表1)。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PTE主要的治疗措施为抗凝和溶栓治疗,抗凝是所有PTE患者一线或基础治疗,对于确诊的PTE以及高度拟诊的PTE都需要抗凝治疗。
同时要注意评估抗凝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抗凝药物根据病情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抗凝药等。
溶栓治疗适用于少数大面积或高危急性PTE患者,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等,推荐2 h静脉溶栓方案,处理有困难的患者应转至上级医院或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
基层医院肺动脉高压如何决策处理?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PH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却比较快,但基本集中在一些教学医院及三甲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对此类疾病还缺乏认识。要加强理解PH的定义:经右心导管检查,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而诊断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还同时要求肺动脉楔压≤15 mmHg。
PH临床分类为PAH、左心疾病相关性PH、呼吸系统疾病或缺氧相关性PH、慢性血栓栓塞性PH及其他肺动脉堵塞性疾病、不明机制或多种因素所致PH。
临床上综合患者基础疾病、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及有关辅助检查,尤其是心脏超声检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PH,然后争取条件进行有关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如肺功能、肺通气/灌注显像、胸部磁共振、右心导管检查、肺血管反应试验等,以便科学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上除了吸氧、利尿、强心和抗凝等一般性治疗外,主要选择靶向药物例如前列环素类药物如伊洛前列素、曲前列尼尔、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安立生坦等)、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等)、Rho 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川威)、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