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4-20 总第49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4-20 总第497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7期

发布时间:2017-04-20

肿瘤心理专栏

标题导航

把妈妈装在心里好不好?

发布时间:2017-04-20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海力  阅读: 50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3月初,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肿瘤内科二病区一位患者去世了,留下7岁的女儿。李小梅主任和黄海力医生担心孩子直接带到妈妈身边会不知所措。所以,先把孩子带到了办公室进行了“死亡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对死亡都采取避而不谈的逃避性态度。医生应如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

37岁的年轻母亲罹患卵巢癌,虽经多线化疗,但疾病一直进展。那天下午,她离世了。

病房中,丈夫站在床旁,离逝者两步远的距离。我拍拍他的肩膀,“想和她说些什么就说出来吧,她能听见的。”

“是吗?能听见吗?”他有些迟疑和意外。

“能,能听见。”我肯定地点点头,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明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心里的话有时会憋着,或者顾及旁人而不说。可是,这个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说呢?

他走到妻子身边,握住妻子的手,眼圈顿时红了,哽咽说道:“你好好走吧,放心……”

待丈夫情绪稍平缓,我问:“孩子呢?”

“在家。”他说。“她会来吗?”我问。“让她来吗?她来好吗?”他迟疑道。“平时来过吗?”我问。“经常来。”他答。

“那就让她来吧,和妈妈告个别,妈妈一定会想女儿的,女儿也应该知道妈妈不在了。女儿来跟妈妈告个别,谢谢妈妈的养育,妈妈一定会高兴的。”我说。

“嗯。”丈夫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半小时后,7岁的小女孩来了,脸上还带着微笑,懵懂的孩子,可怜的孩子。我担心小孩没有预先沟通直接带到妈妈身边会害怕和不知所措。所以,我和李小梅主任把孩子先带到了办公室进行沟通。

“宝贝,我知道你平时经常来看妈妈,妈妈生了重病,是不是?”“嗯。”女孩点点头。

“妈妈走了,不在了,你知道吗?”小女孩摇摇头。

“嗯……就像小猫、小狗生了重病,躺在路边或草丛里,永远睡着了,它再也醒不过来了。妈妈也不会醒来了,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你懂吗?”小女孩的眼眶红了,我想,她心里应该有些明白了。

“可是,如果现在你去和妈妈说话,她虽然不能回答你了,但妈妈还能听见你呢。”小女孩点点头。

“妈妈永远爱你,她把你从小带到现在,你爱妈妈吗?”“嗯。”小女孩又点点头。

“想去和妈妈说说话吗?你爱妈妈,妈妈一定想听你说话的。”小女孩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会永远爱你,你也爱妈妈,只要你们都爱对方,妈妈就永远和你在一起,把妈妈装在你的心里,好不好?”小女孩使劲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

我和李小梅主任牵着孩子的手,来到病房。爸爸见着孩子,紧紧抱着她、抚摸着她。“宝,你一定要乖,我们一起好好的,让妈妈放心……”爸爸又哽咽了,小女孩点点头,转过头看着妈妈,我关注到她的眼里没有害怕,只有忧伤和疼爱。

我知道,和妈妈告别,对一个7岁的小女孩来说,让人揪心。但它是那么珍贵,是一次生死的教育,更是一次爱的体验,不仅是对孩子的爱,还有孩子对妈妈的爱……

blob.png

后记

不避讳死亡才是爱

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情况下对死亡比较避讳。当父母离世时,长辈对幼小的孩子多会采取“避而不见”的方式,这本是出于爱的保护。殊不知,对逝者、对孩子、甚至对逝者的另外一半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们难以安心、心存歉疚,增加了居丧哀伤。

台湾安宁缓和医疗先驱赵可式教授鼓励幼小孩子和父母告别,她认为3岁以上的孩子能够分辨分离和死亡,让小孩幼小的心灵接受爱和悲伤,有助孩子心智成长,毕竟死亡是人人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让幼小的孩子体会告别,在安慰逝者、安慰逝者的爱人方面还有更为积极的意义。难道逝者不希望自己养育的孩子来和自己告别吗?当逝者的生命延续体和逝者的爱人在一起送逝者渐行渐远,他们是不是比孤独相送会得到更大的安慰呢?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