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7-04-20 总第49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7-04-20 总第497期
返回上层

总第497期

发布时间:2017-04-20

新闻

标题导航

冠心病出院半年 规范用药率急降

发布时间:2017-04-20来源:《医师报》作者:牛艳红  阅读: 59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近期,由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领衔的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提示,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规范心血管预防药物的应用率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前6个月,降幅最大。(Int J Cardiol. 3月27日在线版)

规范心血管预防药物应用是指抗血小板、他汀和降压药物至少三种药物联用。研究显示,出院时有86.1%的患者联用这三种药物,6个月时这一比例急剧降至70%,并在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持续下降为68.6%、62.1%和59.7%(图1)。     研究者认为,该结果表明前6个月可能是解决患者心血管预防药物应用情况的潜在窗口。

blob.png

此外,在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中,规范用药的比例也较低,在出院时仅28%报告联用三种药物。

研究还发现,从三级医院出院的患者规范用药的比例更高,三级医院出院时为90.1%,1 2个月时降至71%;而二级医院出院时仅79.5%,12个月时降至64%。

不同ACS类型患者之间规范用药比例也有显著差异。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院时为87.5%,12个月时降至7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院时为84.6%,12个月时降至66.6%。

研究显示,预测患者在出院后12个月时他汀和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的最强有力因子是出院时的药物使用情况,强调了早期考虑并开始使用二级预防药物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我国ACS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较差。在指南要求的5个危险因素(血压<140/90 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 mmol/L、体质指数<25 kg/m2、当前不吸烟和体力活动充足)中,出院1年时至少4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患者仅占 25.2%。

该研究纳入我国17个省市70家医院的15 140例ACS患者。

blob.png

糖尿病和血管病患者应多吃水果

近日,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进行的两项分析再次证实,多吃水果获益良多。

第一项分析发现,对于基线患有糖尿病者,每天多吃100 g水果,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7%,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13%,大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8%。对于基线无糖尿病的一般人群,与不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者的新发糖尿病风险下降12%。而且,水果吃得越多,预防糖尿病的效果越好。(PLoS Med. 2017,14:e1002279)

第二项分析显示,对于已存在血管疾病的患者,与不经常吃水果者(少于每周1次)相比,经常吃水果者(每周超过3次)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和21%;每天多吃100 g水果,可使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3%和29%。(PLoS One. 2017,12:e0173054)

第一项分析纳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成人受试者,其中5.9%在基线时存在糖尿病,7年随访期间新发9504例糖尿病;18.8%的受试者报告每天吃水果,6.4%几乎不吃水果。第二项分析则纳入该研究中诊断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的7万例患者,基线时32.9%的患者经常吃水果。

美发布内分泌性高血压筛查声明

高血压患者应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近日,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内分泌性高血压筛查科学声明,对15种有高血压表现且可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的激素紊乱性疾病筛查给出建议。(Endocr Rev. 2017,38: 103)

声明指出,约15%高血压患者为继发性高血压,常由肾脏或内分泌系统潜在紊乱引起;在儿童和<40岁的年轻成人高血压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分别为50%和30%。然而,如果没有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一些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与普通的高血压几乎无法区别。

其中,引起高血压的最常见内分泌原因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声明指出,5%~10%的高血压患者可能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被视为最有治愈可能的高血压。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死亡和卒中。因此,对于大多数表现为高血压的患者应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能。

声明还对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其他原因进行了回顾,包括分泌应激激素的肿瘤、甲状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肢端肥大症、肾血管疾病、库欣综合征和甲状旁腺疾病。

总体上,声明推荐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筛查。比如说,对于年轻患者,内分泌性高血压筛查至关重要,可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但对于伴有多种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检测高血压的内分泌原因则不那么重要。

腰围大 

高血压风险高

郑州大学胡东生教授等研究发现,腹型肥胖在我国非常流行,而且腰围增加与高血压风险显著升高相关。(Heart. 4月7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随访6年间共新发2027例高血压患者(女性为1213例)。从基线到随访结束,男性腹型肥胖患病率从21.1%升至29.6%,女性从49.8%升至61.9%。

与基线和随访结束均无腹型肥胖者相比,无论基线腹型肥胖状况如何,在随访结束时存在腹型肥胖的男性和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均升高。

与腰围变化位于

-2.5%~2.5%者相比,腰围增加>5%的男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升高34%,女性升高28%;相反,男性腰围减少≥2.5%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降低19%。

潮热或预示心脏病风险

瑞士一项研究发现,40~53岁女性频发潮热可能与血管功能较差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不受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雌二醇水平影响。(Menopause. 4月12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早期事件,年轻的中年女性频发潮热或预示心脏病风险。

研究显示,校正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不伴有潮热者相比,伴有潮热的40~53岁女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提示内皮功能更差。

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40~53岁女性,生理监测所示的潮热发生频率越高,FMD越差。但在54~60岁女性中未观察到这种相关性。

此外,雌二醇水平与FDM无明显相关性,不会减弱40~53岁女性中潮热与FDM的相关性。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