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整个肿瘤学领域的各个朋友圈都被“15种靶向新药纳入医保”刷屏了!
全社会和业内翘首以盼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第二批谈判结果刚刚揭开神秘的面纱。新医保目录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公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谈判的44个药品中,纳入了社会关注度较高、疗效确切的贝伐珠单抗(安维汀)等15种抗肿瘤靶向药物。
举措重大 关键是落地
谈及国家为何一次性通过谈判机制批准全国医保目录中纳入这么多种靶向抗肿瘤药物,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基金会理事长、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副院长兼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业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临床需求巨大而迫切;第二,党和政府前所未有地重视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特别是对于肿瘤防治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第三,肿瘤诊疗和研究进步迅速,新的抗癌药物层出不穷、新颖先进、高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因此,可以说是应运而入、水到渠成。
“这是一件为民造福的大好事,意义重大而深远,可喜可贺!但是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刚刚进入医保的靶向药物,如何能够及时和实实在在地应用于临床,用到患者身上?”秦叔逵教授希望后续能尽快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来落实和解决这一问题。
秦叔逵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与欧美国家没有明显差异,临床实践原则也基本一致,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卫生发展极不平衡,今后不仅仅要注意“精准医疗”,更重要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必须大力倡导多学科合作、多种治疗方法和多种药物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积极推动分级诊疗、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肿瘤患者将更多获益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看来,“这条路走的不易。”研究证实,靶向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特别是针对适宜的患者,获益更显著。本次像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纳入医保,带来的最大惊喜就是患者的药物可及性更高了,患者受经济因素制约的影响降低。这次举措还有利于改善医患沟通与关系。另外,一些尝试性治疗的患者,也将会从中获益。
机遇与挑战并存
“靶向药物进入医保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认为,这个举措对于中国医保的支付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临床工作与支付体系的建设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徐教授建言,要对新政策加强宣传教育,让患者留在当地治疗是医改的重要方向。并且,医生的临床诊疗习惯也需要改变。
基层规范化是重点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直言,早期无靶向药物时,临床上就是单独用化疗药物,毒性较大,疗效也不佳。当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应用临床后,患者生存期显著提高。
张苏展教授也表示,现在很重要的事情是要进行基层医生的肿瘤规范化治疗培训。未来,应更多开展针对三四线城市的基层医生的规范化培训,让基层医生也可以了解如何合理应用靶向药物,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造福更广泛的结直肠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