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22 总第47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22 总第47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70期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西医结合专栏

标题导航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发布

发布时间:2016-09-22来源:《医师报》作者:陈可冀 付长庚  阅读: 62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8月19~20日,2016年第二届全国心血管及中医痰证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院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李梓廉副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姜再增副秘书长、世界中联副主席、新加坡中医师工会赵英杰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院大心血管科主任及世中联痰证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焕林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专家们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blob.png

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前世今生”

198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首次制定了《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该标准包括主要依据、其他依据和实验室依据三部分,其中主要依据有6项,都是传统血瘀证的典型表现;其他依据也有6项,主要是由血瘀引起的非特异性症状;在此基础上,纳入了实验室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是血瘀证研究进程中历史性的进步,虽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已奠定了我国血瘀证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为其后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1985年,日本提出了《国际瘀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

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制定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其在1982年诊断标准基础上有所完善,更加注重临床应用及宏观表征。该标准优点是涉及项目多,突出实验室客观指标。但其对中医诊断瘀血证的标准反映不够,判断方法较复杂,可操作性需要提高,对主要依据和其他依据的区分缺乏客观证据。

1988年,在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本标准较为简捷实用,突出中医瘀血证的宏观指征,不足之处是缺乏分层定量诊断的标准,微观辨证指标少,未纳入与血栓形成和血行瘀滞相关的诸多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形态学指标,如血管活性介质、炎性介质、血小板膜颗粒蛋白等。

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陈可冀血瘀证独特辨证方法传承与研究”,在文献整理、病理分析及定性访谈的基础上,建立了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一致性检验分析表明,不同研究者应用“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良好;贝叶斯分析发现,“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不仅可靠性高,而且在不明显降低特异度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灵敏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一致认为,该标准既是对以往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应用严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可靠性和真实性检验,特推荐此标准作为血瘀证诊断标准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由于血瘀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致使制定一个完善、普适、可行的诊断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必须以满足临床和科研需求为导向。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