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22 总第47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22 总第47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70期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西医结合专栏

标题导航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确立历程

发布时间:2016-09-22来源:《医师报》作者:吴焕林  阅读: 66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中医痰证是中医证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痰邪致病具有范围广泛、临床表现繁杂的特点、以及以往研究技术的限制,导致痰证研究缺乏可公认的诊断和评价标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近十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于中医中药研究中,为揭示中医本质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持,而痰邪所致的某些重大疾病(如冠心病、卒中等)也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此形势下,痰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临床及科研需求,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建立一个既包括症状、体征,又可量化、可推广、行业认可度高的中医痰证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是目前痰证研究的首要任务。

痰证是中医最重要的证候之一。关于“痰”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从《黄帝内经》开始涉及古籍1600多篇,检索出与“痰”相关古文30 134项,现代文献20多万篇。然而,对于目前较为成熟的血瘀证研究成果,痰证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建立行业内共识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对促进痰证研究及最高临床治疗水平尤为重要。在邓铁涛教授、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笔者带领团队开展了痰证诊断标准相关一系列工作。

首先,对中医痰证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系统梳理、分析和归纳,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编码化和数字化,使信息和知识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化,建立中医痰证知识数据库;第二,经统计分析寻找出具有研究意义的中医痰证客观化指标;随后,进行中医痰证辨证要素相关性病例分析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研究,最终确立中医痰证诊断标准。同时借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生物信息技术进行痰证共性化客观指标的深入探索。

在此基础上,加强病证结合研究,以冠心病和心衰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冠心病痰证辨证标准以及心衰病痰饮证诊断标准,并总结形成中医临床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建立方法学指引,进而推动与痰证密切相关的其他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的痰证诊断标准的建立,起到广泛的学科辐射作用。同时,应在痰证理论指导下的进行化痰药物作用机制与靶点研究,促进化痰药物与化痰方剂的筛选和新药研发,以期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为了更大程度地帮助临床医师应用该标准,日后会推出相应的诊断标准应用说明,如该标准适用人群为华人或华裔;只要出现一个主症+一个次症即可诊断痰证;症状计分≥4,主症不是必要条件;病证结合情况下同样适用;痰证兼夹证同样适用。

该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会与时俱进,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做出相应的修改,更好地服务于医生,使患者更大程度地获益,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和科研。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