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9-22 总第47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9-22 总第47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70期

发布时间:2016-09-22

中西医结合

标题导航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6-09-22来源:《医师报》作者:刘建勋  阅读: 607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胸膈痞满闷痛,痰多体胖,纳呆脘胀等症状及舌象、脉象改变。四诊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最突出的诊疗特色。但是,在现有的实验研究中,由于人类与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对于研究对象动物而言, 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模拟的研究方法, 使中医临床的四诊信息在实验动物上难以实现。

千百年来,中医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治疗人,而西医则循着“从试验室逐步走向人”的思路。与现代医学对话,势必需要循着“从人回到试验室”的方向,让试验结果验证中医药诊疗思路是否正确。笔者将此称为“拟临床”。在“拟临床”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将四诊主观化信息进行客观化转化,并进行定性、分级量化,这为实验动物的中医准确的辨证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建立

笔者团队开展的研究之一是以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作为研究出发点,采用高脂饲料喂养与冠状动脉损伤内皮结合的方法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主要借鉴中医临床“痰”“瘀”的辨证特点,通过主观症状和体征进行客观化转化,采用证候客观化评分的方法模拟动物在中医证候四诊方面的表现,以达到中医动物模型辨证的目的。

首先采用30点体表心电图特征性心肌缺血变化模拟冠心病胸痛的症状;心电图理论认为导联ST变化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ST抬高或下移幅度越大,ST变化导联数越多,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就越大;相比胸痛的严重程度,导联ST变化更能反映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其次通过体质指数(BMI)及进食情况反映痰多体胖,腹满纳呆等痰浊内阻证的症状。

“拟临床”研究阐明中医药原理

研究显示,BMI与血脂升高有明显的相关性, 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胸膈痞满闷痛,痰多体胖,纳呆脘胀等症状及舌象、脉象改变。

目前认为,血脂代谢紊乱是“痰”证的重要客观表现,血脂代谢异常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致血管内皮形态与舒缩功能损伤,同时激活血小板功能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脂质在血管壁沉积,促使血管内皮平滑肌过度增殖及细胞凋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阻碍血液运行,形成血液“浓、凝、黏、聚”的瘀血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痰瘀互结证的客观病理基础。由此反映在舌象上,则出现舌质紫暗、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苔腻或黄或白滑等表现。

本研究仅对舌象变化进行主观评分分析,而对痰瘀互结证舌象色泽变化的客观分析将在随后进行研究。最后,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来反映脉象的改变;心脏搏出的血流及血管壁的改变必然导致的压力扰动和流量扰动的变化。已有研究证实,脉象图波幅的高低与心脏收缩功能的强弱显著相关;在消化性疾病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与病变过程和中医脉象有明显的相关性。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随着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心电图ST段变化幅度及ST变化的测定点的总数也均升高,对应的证候主症评分升高;同时兼症、舌象、脉象的评分也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表明采用动物模型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