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16罗氏全国糖化血红蛋白用户交流会暨上海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致性工作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王冬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煜非教授、冯仁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炯副教授等临床及检验专家就HbA1c检测对于糖尿病诊疗的价值、我国HbA1c检测标准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会主席潘柏申教授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糖尿病诊疗中检测血糖的历史背景及近年来重视检测HbA1c的缘由。谈及目前国内HbA1c的检测现状,潘教授指出:“我国HbA1c检测方法繁多、检测标准不一、检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至今未能将HbA1c正式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给糖尿病诊疗工作的推进带来巨大挑战。因此,HbA1c检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势在必行。”
HbA1c:糖尿病长期管理的有效手段
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缓慢形成的非酶促反应产物,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急性的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取血,是糖尿病诊断和反映控制水平的一项重要意义的可靠手段。
王煜非教授表示:“监测HbA1c水平对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状况、预估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及国际临床化学家联合会(IFCC)于2009年共同推荐将HbA1c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将≥6.5%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由于我国目前HbA1c检测方法没有实现标准化,故暂时不推荐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关注溯源性 助力HbA1c检测标准化
“溯源性”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常规检测结果的值具有能够与规定的国际或国家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是说明结果正确的依据。溯源性一定是用于定量的、并具有SI制单位的检测结果。
临床检验溯源性的根本目的是患者新鲜样品的检验结果可溯源至国际或国家的参考物质或参考方法,而单纯追求校准品或控制品的可追溯性没有意义。具有溯源性的检测结果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精密度,没有良好的精密度,即使溯源性强,检测结果依然不准确,没有临床价值。
此外,溯源性只有在完整的检测系统下检测的患者样品结果,才具有溯源性,其中涉及仪器、试剂、校准品和操作程序等。因此,使用完整的检测系统是确保检测质量的重中之重。任何实验室如果不用配套的检测系统,得到的患者检测结果就丧失了具有溯源性的优势。
冯仁丰教授强调:“追求溯源,是为了每天新鲜样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如果国际上已经具有了认可参考物质或参考方法的话,临床实验室就尽可能去选择已经具有可溯源至参考系统的产品。但即使有了溯源性的基础,还必须要认真做好每天的质量控制。”就HbA1c检测而言,为了实现HbA1c检测的标准化与溯源性,IFCC参考方法建立了HbA1c检测标准化真正的可靠依据。
中国积极推进
HbA1c检测行业标准化
为推动我国HbA1c检测标准化,上海率先于2011年启动了HbA1c检测结果一致性计划(SHGHP)。
该计划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所共同开展,167家上海及全国的实验室参与其中。
吴炯副教授指出:“通过参考实验室给标本(新鲜血样)定值,所有实验室使用新鲜血样进行校准和检测,截至目前,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参考实验室定值结果间比对标准已大大提高,偏差小于6%,达到NGSP 的要求。该项目正逐步向上海周边地区辐射,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HbA1c检测结果一致性工作积累经验。”
2015年,我国《HbA1c检测行业标准(WS/T 461-2015)》发布,从选择可靠的方法、方法的规范化使用、干扰因素分析、以及测定结果质量监测四个质量环节制定了系统的技术规范原则,以达到提高HbA1c检测质量的目的。
王冬环教授指出:“准确的血糖评估是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基石。只有通过持续改进HbA1c检测质量并进一步推进检测标准化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从而提升糖尿病管理水平。”
罗氏诊断是首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糖尿病诊断的HbA1c检测制造商,是IFCC标准化委员会唯一的厂商代表。罗氏诊断Tina-quant® HbA1c Gen.3能特异性地识别β链N末端糖基化的氨基酸片段,具有独特的抗变异体及抗衍生物干扰的能力;其HbA1c检测产品同时拥有NGSP和IFCC溯源性证书。